上午在微網誌上宣示一定要把眾人瘋狂敲碗的讀書筆記下集拼出來,「綁上必勝頭巾寫功課去」,有網友回應「從興趣變成功課,感覺壓力好大」。

我的回答是做喜歡做的事情不一定就代表沒壓力。我愛慢跑,每回綁鞋帶時都想「算了吧,今天不要出門了」,跑完卻沒有一次不暢快淋漓。寫讀書筆記也是一樣的道理。

【西洋文學】

伊爾文‧史東《梵谷傳》★★★★★

我從小就是一個極度缺乏藝術天份的小孩,美術美勞課總是如坐針氈,出國逛美術館也僅止於走馬看花到此一遊──「這就是傳說中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啊!對了,待會午餐要吃什麼?」

與梵谷的第一類接觸,是壽司爹只要看到設計比較鮮豔大膽的藝術品或家飾用品,就會隨口評論「這也太割耳朵了吧....」,典故來自梵谷曾自割左耳送給心儀的妓女。因此在我心中,想到梵谷,除了荷蘭銀行信用卡上美麗的星空和向日葵,就是一個揮舞剃刀隨時準備自殘的狂人形象。

除了不常接觸藝術品,我平日也甚少看名人傳記,總覺得多是吹捧神化之作,聽說《梵谷傳》是部經典才找來看。沒想到寫法十分流暢、平易近人,我完全拿來當小說讀,35萬字一口氣讀完無法自拔。這位潦倒藝術家對理想的執著震撼人心,窮的很富足,瘋的有志氣,和同輩畫家高更(書中譯為「高敢」)的真摯友情,弟弟西奧對他不離不棄的手足親情,都讓人既憐惜又心嚮往之。

《梵谷傳》的原文於1934年初版,中文版於1957年發行,算一算,原文已經是76年前的作品,中文版也有53年歷史。半世紀前的老書新版,用字遣詞引人發思古之幽情。例如余光中在《梵谷傳》中承襲朱光潛的譯法,捨棄Rembrandt近年常見中文譯名林布蘭,而堅持延用他當年翻譯的「冉伯讓」,取其儒雅且接近原音。偏偏我每次讀到「冉伯讓」,都不由自主將這名外國畫家想像成養著一綹白鬚、謙和低調的中國老爺爺,和林布蘭的臉對不上。難道是「冉」這個字讓我想到虬髯客的「髯」→有鬍子的老爺爺,「伯讓」讓我想到孔融讓梨→個性謙沖低調嗎?(再說下去就要給冉伯讓發張好人卡了)

若非余光中在書前有解釋,我很可能讀完整本書都還沒認出冉伯讓是誰。不禁感嘆,大概也只有余光中這種大牌資深文人譯者,才敢獨排眾議,堅持用自己偏愛的冷門譯名吧。

妙的是我在噗浪臉書上提及譯名問題後,網友紛紛加入討論,臉書網友Cathy Teng說:「《夜巡林布蘭》這部片名如果變成《夜巡冉伯讓》,好像有種要夜奔曹營的刺激感」,噗友陳嗶則說「如果植村秀改推『冉伯讓光粉餅』就沒人想買了吧」 余老先生要是看到這一串討論,應該會很想殺了我們這些不解風情的小兔崽子。

書前很貼心的附上不少梵谷代表名作的精美彩色照片,和文字對照讀來更有感覺,感謝《梵谷傳》,我的藝術涵養從幼稚園瞬間躍升為小學生程度。美中不足的是,出版社或許擔心頁數太多賣相不好,將開本做的比一般小說略大,不易收藏翻閱。當然,如果你家的書櫃隔層不是像我家一樣高度剛好只容25K的小說,這個問題就不算問題,請別為了這種芝麻蒜皮小事影響收藏經典的興致。

 

凱瑟琳.M.瓦倫特《黑眼圈I:荒原之書》★★★★★、《黑眼圈Ⅱ:海之書》★★★★★

寫筆記時禁不住誘惑,重溫《黑眼圈I》和《黑眼圈II》,寓言神話般的小故事獨立閱讀就已夠美麗,以「故事中的人說故事」形式織成一張大網更教人目眩神迷。讀到最後,真想大叫I WANT MORE!

原來對奇幻文學的胃口,是可以用好作品慢慢養大的。想當初我還成天嚷嚷奇幻不是我的菜咧。(臉紅)

之前提過幾次,我自小就是隻書蟲,卻莫名其妙對奇幻文學冷感,光看那些什麼精靈啊矮人啊獨角獸的就頭痛,《魔戒》之類的重量級鉅作更讓我在前二十分鐘處投入周公懷抱(電影小說皆然)。開始寫讀書筆記以後,網友陸續推薦我一些門檻較低的經典作品,天天在我耳邊勸敗,終於洗腦成功。假以時日,說不定哪天會鼓起勇氣重新挑戰《魔戒》。

故事主角是一個神秘的怪女孩,獨自住在皇宮的大花園裡,雙眼周圍有一圈青黑色的胎記。有一天,有個小男孩好奇接近黑眼圈女孩,女孩告知黑眼圈是精靈留下的咒語,要等到故事全部被說完的那天,精靈才會回來審判她。男孩既好奇又同情,表示他願意聽故事,於是女孩就從左眼眼皮上的第一個故事開始說起,故事裡的人又會說故事.....就這樣串成一本書。

《黑眼圈》有趣之處,是她不只是《一千零一夜》式的故事接力,看到最後會發現故事之間彼此都有奇妙的關聯。就算不去研究那些關係,每則故事獨立閱讀也韻味無窮。文字極美,但不只是漂亮詞藻的堆疊,角色眾多,劇情卻不難理解,連我這種奇幻幼幼班學生都能進入狀況。

《黑眼圈》我個人私心大推,不過這套好像還滿冷門的,永遠和暢銷書排行榜無緣。祈禱它賣好一點,出版社才會趕快出下一本。要提醒的是,這本書並非短短幾分鐘就能進入狀況,不適合在人來人往的書店翻閱。建議找一個安靜的下午或晚上,獨處時細細品味,就會和我一樣愛上它。

 

艾西莫夫機器人系列★★★★★:《艾西莫夫機器人故事全集》(重讀)、《鋼穴》、《裸陽》、《曙光中的機器人》、《機器人與帝國》

好啦我承認,出於非理性的偏愛,機器人系列通通給五顆星。(毆)

網路上前輩對艾西莫夫書評太多,隨便一篇都比我寫的有深度,就不野人獻曝分析機器人系列的背景架構(葉李華這篇〈艾西莫夫偏心的理由〉介紹深入淺出,有興趣可以參考),純粹抒發感想,請大家以科幻界嬰兒的視野來看這篇筆記。

除了短篇集《機器人故事全集》,貫串四部機器人長篇的主角是機器人丹尼爾,人類男主角警探貝萊出現在前三部中,女主角嘉蒂雅則在後三部中連續登場。每本書都以一個兇殺案為主軸,以「機器人學三大法則」來推理兇手的身分和犯案手法。中年警探貝萊和機器人丹尼爾並肩查案解謎,一人一機間逐漸升溫的友情,溫馨到最後幾乎可以說有點肉麻。除此之外,我也邊讀邊笑貝萊這傢伙何德何能,一個地球中年男子,老是得肩負維護全宇宙和平存亡的使命,會不會太沉重了啊?

撇開這些角色性格設定上的笑點,機器人系列還是精采的不得了。最吸引我的是艾西莫夫對未來社會發展的預言能力。即使是科幻故事,仍能看出機器人系列所有背景描述都兼具合理邏輯和想像力,而所有推理故事又巧妙融合這些背景元素,創造「不可能的謀殺」。例如在《鋼穴》中,兩千年後的地球人滿為患,為了節省資源,人類如螞蟻般集體住在不見天日的大型城市中。而《裸陽》中的索拉利,是顆人類和機器人數量比為1:10000的星球,人際關係十分疏離,要近距離傷人簡直不可能,不可能的謀殺事件卻依然發生了。

小說中對不同星球間的「文化衝擊」描寫生動有趣,而且看得出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幻想。從住在地下巢穴裡地球人對開放式空間的恐懼、習慣公共衛浴後第一次使用個人衛浴的手足無措、失去抗體的外星人接觸地球人時的小心翼翼.....到人際關係疏離治安良好的世界,突然發生犯罪事件時該如何應變,這些情境在未來都極有可能發生。

到了第三部《曙光中的機器人》和第四部完結篇《機器人與帝國》,機器人對人類文明的救贖愈來愈明顯,也可以看出劇情中為《基地》系列的故事鋪的梗。艾西莫夫真是太奸詐了,書裡偷加了一堆讓讀者不得不把全系列追下去的鴉片,吃完真的會上癮啊。

順帶一提,艾西莫夫的機器人系列,我欣賞機器人丹尼爾和地球警探貝萊的默契,對楚楚可憐的嘉蒂雅卻無法產生共鳴;東野圭吾的伽利略系列,我也偏愛湯川學和草薙等男性友人鬥智橋段,對傻大姐刑警內海薰則百般嫌棄(尤其是日劇版)。這一切的一切,難道是在暗示我.....該改看BL小說嗎?

※《艾西莫夫機器人故事全集》的心得,收錄在2009年11月的讀書筆記中。

 

艾西莫夫基地三部曲 
《基地》
★★★★★
《基地與帝國》★★★★、
《第二基地》★★★★

基地系列的完整心得,我打算將全系列七本都拼完以後再發表,但還是忍不住要先介紹這系列的忠實讀者:壽司媽。

這個農曆年回台假期,我上網訂了全系列的艾西莫夫寄回娘家,老媽跟我搶著看。神奇的是這位課外活動行程滿檔、看書速度又不算特別快的中年家庭主婦,竟然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口氣就將機器人系列(五本)、基地系列(七本)、銀河帝國系列(三本)全部解決;那天在SKYPE上,還特地要求我五月回台時順便將她之前看過的基地系列前幾集帶回去,理由是不同時空的故事串在一起後愈嚼愈有滋味,她想仔細再研究一遍。

還記得壽司媽以前每次看歷史主題的連續劇(就是雍正皇帝那一類的),晚上看一遍,隔天下午又看一遍重播,兩次都認真的不得了。問她為什麼,她理所當然的答:「第一遍看劇情,第二遍才能專心欣賞劇中漂亮的服飾和佈景啊」。不僅如此,邊看連續劇,她還會去圖書館借劇中人物的傳記或該年代的史書回家考據史實,確保將前因後果弄個清楚透徹,輸入她腦中的永久資料庫建檔。

這位太太連看小說和電視都秉持做學問的精神,讓讀第二集忘了第一集劇情、記憶力比蛔蟲還短(壽司媽現在可能正在查百科全書確認蛔蟲有沒有大腦)的女兒肅然起敬。

我曾考慮艾西莫夫系列的讀書筆記要不要直接發包給她寫,想想還是作罷,萬一她嘔心瀝血生出一篇十萬字的論文,是要另外開一個專屬部落格給她貼嗎?(抖)

 

菲立普.克婁代《林先生的小孫女》 ★★★★

吃多了大魚大肉的系列鉅作後,偶爾讀上這麼一本輕薄雅緻的中篇小說,就像在滿漢全席隔天來碗清粥配花生麵筋,通體舒暢。

年邁的林先生因戰亂遠離家園,帶著新生的小孫女和一只輕便行李,漂洋過海至陌生的西方國度。暫時棲身收容所的林先生,不懂當地語言,抱著小孫女到公園散步時偶然結識獨身鰥夫巴克先生,兩人跨越國籍和語言鴻溝,透過肢體和眼神交流,結為在情感上互相依賴的好友。某日林先生無預警的被轉往其他收容所,來不及通知巴克先生,又無法前往公園....

故事時空背景刻意模糊,只能隱約推測林先生是流亡海外的越南難民,巴克先生則是法國人,整本書散發出一股柔焦鏡下的朦朧之美。劇情不算特別有張力,文字內斂,點到為止,情感上的後座力卻會在闔上書頁後才會爆發。能將戰亂的殘酷無情和異國移民血淚這兩個通俗主題處理的不落俗套,十分難得,《林先生的小孫女》是讓我想再三回味的小品。

讀完《林先生的小孫女》後,又買了菲立普.克婁代的最新小說《波戴克報告》(三月的讀書筆記會有完整心得),有點灰暗的故事,又是另一種不同風格的震撼人心。遺憾的是太晚才接觸菲立普.克婁代的小說,又因貪吃貪玩而錯過原本計畫要聽的國際書展菲立普.克婁代演講和簽書會。只能再買一本他的舊作《灰色的靈魂》當作懺悔了。

 

保羅.奧斯特《幻影書》  ★★★★★、《神諭之夜》  ★★★★★、《月宮》★★★★、《紐約三部曲》 ★★★★、《末世之城》★★★★  

去年底讀完《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 2005  ),愛不釋手,從此一頭栽進保羅奧斯特孤獨又離奇的小說世界。一月讀了《幻影書 》(2002),二月看完《 神諭之夜 》(1987)、《紐約三部曲》(1987)、《月宮》(1989)、《末世之城》(1987)、《孤獨及其所創造的》(1982),三月又續追《失意錄》(1997)。完全沒管作者的創作順序,抓到哪本就讀哪本。

奧斯特的小說創作,或幽默慧詰,或滄桑晦澀,共同點是主角都極度空虛孤獨,也總是遇上足以扭轉命運的機緣巧合,從此展開無法預測結局的探索之旅 。例如《神諭之夜》中大病初癒的小說家,在文具店買了一本藍色筆記本,筆記本的神奇魔力引他振筆疾書,文具店隔天卻立即關門停業,小說家的妻子態度也變得可疑;《幻影書 》中的文學教授在空難中失去妻兒,將全副心力投入為多年前失蹤的默劇演員海克特寫傳記,卻發現種種跡象顯示海克特仍健在;《月宮》中窮困潦倒的的哥倫比亞大學生,流落街頭後被好心女子搭救、成為一個脾氣古怪瞎眼老頭的朗讀助理,進而走入荒漠探險;《末世之城》裡的女主角安娜,為了尋找失蹤的哥哥,搭船來到充滿掠奪、飢餓、死亡的末日孤城,沒找到哥哥,卻和哥哥的同事山姆墜入情網....

這幾本小說中,除了領我入門的初戀《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最愛的是蒼涼深沉、既荒誕又具說服力的《幻影書 》。其次是撲朔迷離的《 神諭之夜》和優雅神秘的《 月宮》。《幻影書 》是在飛機上看的,四周寂靜無聲,注意力特別集中,感官也最敏銳,字字句句都刻在心坎上,讀完要大口換氣;《 神諭之夜》的前半部引人入勝,可惜收尾略嫌倉促,頭重腳輕不夠力;《月宮》中幫怪老人朗讀和在沙漠洞穴中求生存的那兩段戲劇張力十足,但不知為何,整本書的劇情給我一種拼湊感,好像硬將幾個短篇小說的片段串在一起,每段分開來看還是很精采,就是不夠順。

 紐約三部曲》是奧斯特的發跡成名作,以三個短篇、三種視角,逆轉傳統的偵探小說體裁,一度看得我霧煞煞,反覆回味後才拍案叫絕,劇情很適合拍成電影。奧斯特自己就住紐約布魯克林,小說場景也多半以紐約為中心,曾住過大蘋果的人讀來特別親切。

《末世之城》的「世界末日冷酷異境」式題材並不算特殊,私以為電影《28天毀滅倒數》、小說《長路》都對這個主題描寫的更深入。倒是女主角安娜最後在信中寫的那段話,一語道破奧斯特小說給我的感受:「我坐在樓下廚房裡,設法想像前頭會有什麼等著我,可是我無從想像,我甚至無法開始設想我們會遭遇什麼狀況一切都有可能,而這跟一切都沒有可能幾乎是一樣的,幾乎等同於出生在一個以前並不存在的世界。」

漫無邊際的絕望中,隱約搖曳一絲希望微光,又無法確定近身查看後燈火會不會熄滅,或只是孤獨太久產生的幻影。乍看好像懸疑故事,寫的卻是人的存在與無常──這就是奧斯特作品的獨特魅力吧。

P.S. 打算買但還沒機會入手的有《在地圖結束的地方》、《巨獸》、《機緣樂章》、《我曾以為父親是上帝》、《昏頭先生》、《週末小故事》。請問哪本比較精采,可以推薦我先看嗎?

 

保羅.奧斯特《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失意錄》★★★★★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是保羅奧斯特的半自傳體小說,前半部〈一位隱形人的畫像〉寫父親的生平故事和父子關係,深刻動人,單為這篇買這本書都值回書價;後半部〈記憶之書〉就太自言自語,稍嫌艱澀沉悶,要殺很多腦細胞。如果前半部給五顆星,後半部大概是三顆星,整本書平均給四顆星吧。

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引用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的一句話:「人類一切的不快樂都源自於一件事:無法安靜地待在自己的房間裡。」宅女邊讀邊點頭,因為朋友都不懂我每天為什麼這麼快樂,常問我一個人在家不會無聊嗎?我說我超喜歡在家獨處,如果不缺食物和書籍,就算連宅三個月也不會難過吧.....唯一的差別是,孤獨並沒有為我創造出什麼了不起的成就XD

既然寫到《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免不了要提一下自傳性質更明顯的《 失意錄》。《失意錄》是保羅奧斯特本書是奧斯特近五十歲時的作品,回首高中至三十餘歲這段最失意潦倒、浪跡天涯的歲月,也是影響他創作風格的關鍵期。

兩本自傳我都喜歡,硬要分個高下,應該更愛《失意錄》一點。那種徬徨晦澀、失意困頓的氣氛,讓我想起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又沒那麼極端激憤。直接閱讀就很精采,若先讀過幾本保羅奧斯特的小說再來欣賞,更能了解奧斯特小說中那些孤獨的主人翁原形是打哪來的了。

 

瑪莉亞.恩尼斯坦《巴斯特的耳朵》★★★★

向朋友借的《巴斯特的耳朵》意外的精采,讀完隔幾天又重翻一遍,還是好看,作者將飽受精神虐待孩童醞釀的深沉心機和復仇行動力描寫的淋漓盡致。

在看這本之前完全沒有讀過任何簡介,連主題都毫無頭緒,所以特別驚艷。其實這本書不是走「恐怖」路線,沒有太血腥噁心的畫面,只是內心轉折描寫的稍微黑暗了點。換言之,不是那種血淋淋番茄醬亂灑的恐怖,是內心戲型的。

雞蛋裡挑骨頭,就是封面設計第一眼不是很吸引我,又沒有聽誰推薦過,所以差點錯過一本好書。全書讀完後再來看封面,感受會深一點。

有一個不知道算不算劇情bug的小問題,就是好幾個網友跟我討論劇情時都很疑惑:「為什麼巴斯特的耳朵不會爛掉?」我猜是因為當地氣候乾燥、耳朵的血管分佈不多,不易腐敗,假設保存得當,或許可以像國外做的麥當勞漢堡薯條實驗一樣,放上幾年也不壞?(無關劇情主線,應該沒爆太大雷,不過保險起見,還是將重點反白處理)

 

泰絲‧格里森《貝納德的墮落》★★★★、《莫拉的雙生》★★★

 久仰「醫學懸疑天后」泰絲‧格里森大名,近來終於向朋友借來她的兩本代表作《 貝納德的墮落》和《莫拉的雙生》 ,這才知道格里森曾是一名貨真價實的內科醫師,為了照顧家中幼兒開始嘗試寫作,最後踏上全職作家之路。醫生寫醫學懸疑小說,專業知識贏在起跑點上,卻難得沒用任何艱深的醫學名詞嚇唬讀者,寫出老嫗能解的通俗作品,值得掌聲鼓勵。

格里森這兩本作品,主角都擁有外柔內剛的女性特質,不論是 貝納德的墮落》中挖掘器官交易醜陋真相的菜鳥外科女醫師艾貝,亦或《莫拉的雙生》追查離奇命案的女法醫莫拉,都看似柔弱,內心充滿熱血和正義,很容易引起女性讀者共鳴。

有一好沒兩好,由於敘事重心放在女主角奮勇揭露醜惡真相、對抗強大邪惡勢力的心路歷程,「壞人」(例如器官交易集團、連續殺人魔)的面貌相對就顯得模糊,或者說太樣板了。讓我想起好萊塢電影中那種唯利是圖的壞蛋,要不就從頭嘿嘿冷笑到尾,要不一直假裝是你的忠誠盟友,緊要關頭終於露出猙獰嘴臉,翻臉跟翻書一樣,最後「呃啊」一聲就嗝屁,絶對不會浪費超過十秒在壞人死狀特寫或臨終遺言上。老實說這樣安排也沒什麼不好,小說的寫法本來就很多種,偏偏我喜愛的犯罪懸疑作品是著重犯罪者心理轉折的那種,總覺得有點搔不到癢處。

兩本小說中,我比較欣賞《 貝納德的墮落》,一方面這是我讀的第一本泰絲‧格里森,初次見面的新鮮感強,另一方面,《 貝納德的墮落》中對非法器官販賣聲嘶力竭的控訴,由前任女醫師寫來特別讓人怵目驚心。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器官移植,遭受醫學黑箱作業的不公平待遇,《 貝納德的墮落》贏在討論爭議性社會問題,讓一般讀者也能感同身受。

相形之下,《莫拉的雙生》中雖點出變態殺人魔的販嬰事件,峰迴路轉抽絲剝繭的解謎過程也很流暢,但對人性的刻畫就稍微弱了點,讀完只覺得「哇真可怕,但應該不會發生在我身邊」,激不起我事後反芻的情緒,簡而言之就是一部「技巧高超,可惜沒讓我高潮」的佳作。

平心而論,兩本小說都緊張刺激,文字平實易懂,娛樂價值頗高,不久的將來可望改編成好萊塢電影,泰絲‧格里森的下一本小說我也願意追下去。順帶一提,我心中的女主角形象,有點像年輕時的茱蒂佛斯特,外表嬌小脆弱,內心強悍的不得了,不算典型美女,但打扮起來也有幾分姿色。如果真的要拍,我會偷偷祈禱電影公司找個類似氣質的演員。

喘口氣,以下幾本心得待補(手都快抽筋了竟然還有9本啊搞什麼鬼)
唐.德里羅《白噪音》★★★★
茱莉亞.法藍克《午間女人》★★★★ 
莎拉.杜南特《侏儒與交際花》★★★★
凱特.莫頓《被遺忘的花園》★★★
法蘭斯瓦.普拉斯《最後的巨人》★★★★
莉芙卡.葛茜《我們之間,大氣干擾》★★★
班‧梅立克《Facebook:性愛與金錢、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秘辛》★★★
C.J.巴克斯《忘記正義的小鎮》★★★
梅德琳.威《意外之侶》★★

【利益揭露】

2010/10/01更新:透過三民網路書店TAAZE*讀冊生活的AP策略聯盟連結下單購物,我會獲得回饋金。此外並無和任何出版社有撰寫評論推薦之相關約定或酬庸關係。

【廣告贊助:Google Adsens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wyu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