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過太爽,終於嚐到太久沒更新讀書筆記的苦果,一口氣寫到手都快廢了,才拼完中文和日本文學部分,西洋文學類明日再戰。2010年的新年新希望,就是每個月都要乖乖寫讀書筆記。

【壽司不負責閱讀評分表】

2010年1月和2月(2010/1/4~2010/02/28)讀的書,改以五星制評分(舊讀書筆記就不改了),排列順序不代表喜好程度

★★★★★非常喜歡,願意珍藏並推薦給朋友:楊絳《我們仨》;琦君《琦君說童年》;熊谷達也《邂逅之森》;伊爾文‧史東《梵谷傳》;凱瑟琳.M.瓦倫特《黑眼圈Ⅱ:海之書》;艾西莫夫《鋼穴》、《裸陽》、《曙光中的機器人》、《機器人與帝國》、《基地》:保羅.奧斯特《幻影書》、《神諭之夜》;菲立普.克婁代《林先生的小孫女》

★★★★挺不錯,值得再三回味:莫言《生死疲勞》;蘇童《河岸》;閻連科《夏日落》;哈金《光天化日:鄉村的故事》;武國忠《活到天年:中醫養生秘訣》;東野圭吾《聖女的救贖》、《伽利略的苦惱》(重讀);梨木香步《鱷魚》;茱莉亞.法藍克《午間女人》;唐.德里羅《白噪音》;莎拉.杜南特《侏儒與交際花》;艾西莫夫《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瑪莉亞.恩尼斯坦《巴斯特的耳朵》;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孤獨及其所創造的》、《末世之城》;法蘭斯瓦.普拉斯《最後的巨人》; 泰絲‧格里森《貝納德的墮落》

★★★普普通通,有空不介意再溫習:哈金《落地》、《在他鄉寫作》;余華《呼喊與細雨》;東野圭吾《布魯特斯的心臟》、《畢業:雪月花殺人遊戲》(重讀);藤田宜永《轉轉》;凱特.莫頓《被遺忘的花園》;莉芙卡.葛茜《我們之間,大氣干擾》;泰絲‧格里森《莫拉的雙生》;班‧梅立克《Facebook:性愛與金錢、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秘辛》;C.J.巴克斯《忘記正義的小鎮》

★★不太對味,讀一遍就夠了:陶晶瑩《我愛故我在》;張妙如《妒忌私人偵探社:活路》;拓未司《禁斷的貓熊》;梅德琳.威《意外之侶》

★難以下嚥,半路放生做功德:

【日本文學】

熊谷達也《邂逅之森》 ★★★★  

因為頗有質感的封面設計,和「史上首部同時獲得直木賞及山本周五郎賞的大作」「中國時報開卷選書」的書腰宣傳詞,衝動敗入《邂逅之森》(沒錯我就是羞昂口中腦波很弱的那種消費者)。

作者熊谷達也的名字完全陌生,只知道書介上說,熊谷「擅長以日本東北地方古老傳說為創作素材,作品瀰漫著自然與人類間壯闊的神話氣息」,而《邂逅之森》是一本「充滿神話、冒險還有人生抉擇的獵人小說」。森林啊大自然啊狩獵啊的題材嚴格說來並不是我的菜,寄來後才發現書厚達400頁,就這樣一直冷凍在紙箱裡,被歸在「有空再讀」一類。去年12月初入手,今年2月底手邊藏書耗盡,才終得解凍。

是讀書人的莫非定律嗎?冷板凳球員因為不受矚目,上場表現反而很容易讓觀眾跌破眼鏡。《邂逅之森》寫的是日本獵熊人的故事(姓「熊谷」的作家寫山谷中的獵熊人,是本名巧合還是刻意取的筆名啊),是一部充滿粗獷陽剛之氣的小說,但女性讀者如我仍愛不釋手,寫景壯闊,寫情細膩,整本書散發生動自然的庶民魅力,保證不會被悶到。

雞蛋裡挑骨頭,部分感情戲帶點肥皂劇味,描述日本鄉村傳統的「夜淫」風俗,讓人臉紅心跳的情慾鏡頭也不少(咦這是優點才對),合理懷疑是作者為了吸引讀者目光,刻意重手添加的辛香料。

要說它芭樂,也是一顆意外甜美的好芭樂,老闆,給我來一斤!

(聽說台灣接下來還要出版三部曲續作《相剋之森》,我是買定了,別讓我等太久啊。)

 

東野圭吾《聖女的救贖》★★★★《伽利略的苦惱》★★★《布魯特斯的心臟》★★★、《畢業:雪月花殺人遊戲》★★★、《十一字殺人》★★★、《迴廊庭殺人事件》★★★

回台過年前後零零星星又收了幾部東野圭吾,加起來竟然也有五六本,不趁記憶猶新時寫一寫怕又忘了。

同屬湯川學系列,也同樣強調出人意料的犯罪動機和精心佈局的犯罪手法,《聖女的救贖》難免會被拿來東野圭吾的經典代表作《嫌疑犯X的獻身》(★★★★★)比較。只可惜人比人氣死人,聖女的力道明顯不如嫌疑犯,輸了一大截。

《嫌疑犯》著重犯罪者的心路歷程,醞釀到最後讀者都感同身受,《聖女》則花了較長篇幅描寫辦案推理過程,看得出東野桑花了點心思塑造女刑警內海薰善用女性特殊觀察力的辦案風格,就顧不上對女嫌犯的性格深入描寫,也因此人物性格略嫌平板,故事少了靈魂,無法讓我產生同理心。謎底揭曉後雖然會驚嘆「兇手也太有耐性了吧」,情感上的衝擊卻少了許多。

趁著《聖女》入手之際,順便複習了前一陣子買的《伽利略的苦惱》。這本小說也是湯川學系列,短篇本格推理,讀起來很輕鬆,缺點則和優點是一體兩面,篇幅太短,讀起來不夠過癮,貪心的我還是比較喜歡看東野的長篇小說。

值得一提的是,內海薰這名女警角色在《伽利略的苦惱》中正式登場,扮演湯川副教授和警方之間的潤滑劑。不知道是日劇版內海薰的白目傻大姐形象太欠扁,還是我潛意識裡忌妒她和福山雅治(在日劇和電影版中飾演湯川學)的曖昧情愫,我對這個角色始終無法投入真感情。

看多了東野桑的小說,會發現他早期作品比較青澀,對人性的刻畫明顯不如近期生動有力。例如《布魯特斯的心臟》重詭計設計,書中角色卻都看起來都像用餅乾模子印出來的,好人很好,壞人極壞,結局也略嫌草率,可惜了一開頭「殺人接力」這麼有意思的佈局。

《畢業:雪月花殺人事件》的推理部分不算特別精采,不熟悉日本茶道文化的讀者,光看雪月花遊戲的複雜流程解說就想打瞌睡──偷偷承認我就是那個沒耐心跳過一大段的懶惰讀者──但瀰漫在故事中那種被迫揮別青春的苦澀,卻能讓所有已經離開校園生活的成人萌生惆悵之情。

本書最大的亮點,無疑是名偵探加賀恭一郎初登場。相較於冷靜理性又優雅的天才科學家湯川,帶點憂鬱滄桑氣質、經常得做出無可奈何殘酷決定的加賀,比較接近擁有七情六慾的普通人。這也是東野小說中,少數偵探本身綻放的光芒比犯罪事件更耀眼的作品。

早有耳聞《十一字殺人》和《迴廊庭殺人事件》這兩部以復仇為主題的早期作品也是平庸之作,很容易猜出劇情發展,一讀之下果然跟預期差不多,沒有驚喜,也不算失望。

之前猶豫了很久要不要敗這兩本,偏偏得了「喜歡的作家出的書不一網打盡就會死」的病,買也不是,不買也不是,幸好有好心網友慷慨贈送二手書,我書架上的的東野王國版圖才沒留下缺憾。(其實還是有啦,例如前一陣子出的《美麗的凶器》,由於風評不佳,我就還在觀望掙扎中)


梨木香步《鱷魚:叢林的憂鬱,草原的冷漠》★★★★

日前讀《家守綺譚》(★★★★★)的經驗讓我太驚艷,忍不住又去找了同作者的繪本作品來看,沒想到風格有天壤之別,非常另類的一本小書。簡直無法想像充滿靈氣和溫情《家守綺譚》,與殘酷叢林寓言《鱷魚》出自同一作者之手。

《鱷魚》乍看下就像普通的童書繪本,劇情卻處處影射現實世界生存法則的黑暗,小朋友讀完可能會嚇哭。多讀幾遍,會被故事中殘酷又充滿哲學味的「到底動物能不能吃同類」對話困住,最後一幕的「鱷魚媽媽望著天空好一會兒,不久,晶瑩的眼睛瞪著週圍一圈,開始思索下次生蛋的地方」尤其有畫面。要說缺點,就是繪本字數太少看起來有點不過癮,十分鐘就能翻完,如果能改編成小說該有多好。(但或許寓言故事的魅力就在於簡短有力,不該太貪心)

話說回來,長大後發現好多小時候讀的童話,例如《藍鬍子》、《紅鞋女孩》、《幸福王子》,其實都跟恐怖故事沒兩樣,長大後才愈想愈害怕。看來小朋友的心智遠比成人想像的要堅強,卡通主角偶爾抽根煙不打馬賽克也不會怎麼樣的

 

藤田宜永《轉轉》★★★

揉合謀殺、溫情、熱血、搞笑,充滿公路電影風格的無厘頭作品。頹廢潦倒的大學生竹村文哉背負了大筆債務卻無力償還,中年討債人福原於是提出一個交換條件——只要陪他在東京散步,從吉祥寺步行到霞之關,就能拿到一百萬日圓報酬。

衝著可愛的書名和「一百萬日圓散步費」的趣味設定,我在信義誠品裡站著讀完這本書(出版社對不起),陪一壯一少兩個男人走完這段光怪陸離的奇妙東京之旅。閱讀的過程帶點微妙的愉快和惆悵,對這本書的感情也是淡淡的,還沒有愛到想買回家收藏的程度。

聽說電影版比小說更有魅力,透過影像更能窺探東京巷弄景緻,電影卡司如小田切讓和三浦友和也都是演技派,我倒是滿想租DVD回來看的。


拓未司《禁斷的貓熊》★★

這本書老讓我想起「買櫝還珠」這個成語故事。楚國商人精心打造了一個華麗的木盒來盛裝他想出售的珍珠,不料顧客只看上美麗的盒子,將裡面的珍珠退還。當包裝喧賓奪主,遠超出內容物的價值,就可能陷入這種窘境。

《禁斷的貓熊》書名無厘頭,行文風格輕鬆,角色設定挺討喜,前半部關於美食的描繪讓人食指大動,劇情架構卻薄弱的可憐,毫無懸疑張力,光看前半段就能下意識猜出結局。我以為美食推理的本質應該還是推理小說,不是嗎?

出版社的宣傳詞是「一本讓你餓到受不了的推理小說!」餓得受不了我確實有體驗到(儘管後半部讓人失去食慾),可惜讀不出推理的部分藏在哪裡,到底憑什麼拿下「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大獎啊?

最後還是忍不住要感嘆,美食和犯罪能擦出的火花,難道就只剩下吃人肉(避免爆雷,重點反白處理)這一招了嗎?

【中文創作】

楊絳《我們仨》★★★★★

在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鍾書(名作家,代表作是《圍城》)因病相繼離世後,九十二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這個三口之家六十多年來的風雨點滴,完成回憶錄《我們仨》。

憑弔故人的文章或老人回憶錄最怕陷入自我沉溺或自言自語的迴圈,楊絳的文字貴在含蓄節制,即使寫戰爭和文革中最坎坷痛苦的經歷,也不煽情過火。簡單中帶點不平凡的小家庭故事,甜蜜笑語間隱約透著天人永隔的酸楚,中段以後尤其入味,讀完又愛,又痛,又酸。怎麼一個好看了得啊。

《我們仨》是之之幫我從圖書館借的書,還書以後認真考慮趁下次打折買回家珍藏。回憶錄性質的書籍我以前不屑一顧,總覺得莫名其妙一堆黑白老照片佔空間,現在卻能一張張慢慢欣賞品味,大概是年紀大了,鐵石心腸也愈來愈柔軟了吧。


琦君《琦君說童年》★★★★★

之之在茉莉二手書店挖到的寶,薄薄一本,舊版淺藍色封面,每一篇文章都短短的,甜美、溫暖,細膩而多情。若讀完《我們仨》心情低落,《琦君說童年》很適合用來療傷止痛。

這本散文集老少咸宜,之之買到的二手書,書頁上還有原書主人(應該是位小朋友)查字典標出的生字註釋,煞是可愛。書中插圖讓我想起小學時的國語課本,閱讀過程中童年的歡樂時光一幕幕浮上眼簾,還有許多早已不在身邊的家人朋友,你們過得好嗎?

有點感傷,又覺得擁有美好童年回憶的自己好幸福。


莫言《生死疲勞》★★★★

莫言在自序中提到自己寫這本書時拋棄電腦,回歸紙筆,四十三天一口氣產出四十三萬字。原本想這麼厚一本不知道要哪一年才能解決,沒想到故事情節非常生動流暢,古典小說章回體也很適合愛說故事的莫言,借住妹妹家那兩天,很快就讀完了。

《生死疲勞》以山東省高密縣東北鄉為背景,以畜生觀點看盡中國農村中的人世荒謬無常。故事裡的地主西門鬧死後墮入六道輪迴,分別轉世為驢、牛、豬、狗、猴,每次投胎卻仍保有人類的思維和前世記憶,只能眼睜睜看著妾室改嫁、長工當家、逆子虐畜的亂象而無能為力。

故事本身迷人又有趣,轉換視角的敘事手法也用的純熟巧妙,我唯讀不愛文中不斷出現的作者分身,例如「莫言這小子」、「莫言在《黑驢記》中曾經說過」.....這些由作者刻意營造的後設趣味,看不出有何必要,出現頻率高的做作,我邊讀邊罵「莫言這小子」你也未免太煩了吧,聽故事聽得好端端,說書人拼命出來鬧場是想怎樣。


蘇童《河岸》★★★★

二十多萬字的《河岸》,是蘇童創作生涯至今,篇幅最長,寫作時間也最長的一本書,在台灣的宣傳卻低調的可以。若不是在報上看到《河岸》獲得曼氏亞洲文學大獎的新聞,我也不會注意到蘇童又出了新書。

故事是描述文革後期,一名共產黨官員庫文軒與兒子庫東亮遭黨質疑冒充烈士遺族,而遭流放至船隊,從此展開河岸邊的浮沉生涯。庫家父子曾身為烈士鄧少香的遺族而備受禮遇、投靠船隊的孤女慧仙因造型酷似樣板戲女英雄李鐵梅而風光一時,三位悲劇性主角緊緊攀附烈士幽魂,因群眾投射心理而飛黃騰達的人生,也注定因群眾目光的轉移唾棄而尊嚴掃地。

以少年庫東亮的第一人稱敘事,讓《河岸》具備成長小說的強烈風格。透過少年的眼,群眾對文化圖騰的盲目執念,個人身分認同的斷裂都更顯鮮明。書中對性壓抑和性窺視的描繪也很出色:父親庫文軒因頻犯色戒,淪落潦倒,竟痛下毒手自斷煩惱根;而父親的偷情罪行記錄遭兒子窺視,兒子的單戀日記又遭岸上村民公開傳閱奚落,也讓我對人性的嗜血殘酷唏噓不已。

《河岸》的瑕疵是故事節奏不太平均,前半段對庫東亮和慧仙的關係鋪陳許久,後半段卻結束得有些倉促,略有虎頭蛇尾之憾。整體而言仍是精采佳作,只不過力道弱了那麼一點點,感動也少了一點點。


余華《呼喊與細雨》★★★

蘇童的《河岸》和余華的《呼喊與細雨》,我幾乎是同時入手,巧的是兩本小說時空背景接近,也都藉由孩子的純真眼光,凝視成人世界的冷酷孤獨與無奈。

和故事張力強的《河岸》相比,《呼喊與細雨》的閱讀門檻較高,需要全神貫注才能融入情境。故事時序跳躍,不時蹦出一個又一個不急著解答的謎團,沒耐性的讀者恐怕看到一半就被逼瘋了。直到一路讀來慢慢挖出作者埋的伏筆,首尾呼應,才終於鬆了口氣,帶點「原來是這麼回事啊」的驚喜。

整體而言,《呼喊與細雨》比灑狗血的《兄弟》(★★★)好看,但仍不及余華的經典作《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精采。


閻連科《夏日落》★★★★

連長和指導員在戰場上同生共死,戰爭結束以後共帶一個連隊,為了升職,兩人齊心協力要把連隊短期訓練成「老虎連」。某晚連隊槍庫失竊了一支步槍,不久士兵夏日落用這把槍自殺,連長和指導員的升官夢頓成泡影,還被暫時停職關禁閉調查事故原因。兩人各自為了前途,互相要求對方犧牲,負起全責.....

閻連科早期的作品,篇幅不長,文字也樸素,簡單易讀。說不上有什麼大道理或大感動,但小驚喜處處,還想多讀幾遍。


哈金《落地》★★★、《在他鄉寫作★★★《光天化日:鄉村的故事》★★★

《落地》是哈金用英文寫作多年來,第一本自己將小說翻譯成中文的作品。小說中文名《落地》(有落地生根之意)和英文名《A Good Fall》(The Fall of Man通常指聖經創世紀中亞當和夏娃的墮落)間的巧妙呼應我非常喜愛,也因為期望愈高,失落愈大,總覺得內容並不如他之前寫中國大陸的小說精采,寫移民的矛盾與掙扎,也不及他的長篇小說《自由生活》深刻。哈金流暢樸實的文筆依舊,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哈金並未真正在法拉盛長期居住過,《落地》裡的法拉盛中國移民,在他筆下總覺得虛浮浮的不成形,每則小故事的結局也太倉卒突兀,轉折不夠細緻。

之前讀哈金的每一本小說都有或多或少的感動,只有《落地》讀完感觸不深。與壽司媽討論後的結論,是因為我在紐約小住過一段時間,比較熟悉法拉盛的移民生態,才會嫌哈金寫得不夠到位,題材太老梗(例如想要改掉中文姓,又瞧不起移民第一代祖父母的華裔美人小孩),搔不到癢處。

但這也開啟了另一個問題:哈金以中國大陸農村為背景的小說之所以那麼吸引我,是不是也只是因為我不夠了解那塊土地上的人民?這位作家販賣的是否只是一種外國人不夠了解的神秘中國風情?那些真正經歷過文革農村生活的人來看我愛的《等待》(★★★★★),會不會也嗤之以鼻?(突然想起「因誤會而相聚,因了解而分開」這句話XD)

或許也不該想這麼多,回歸原點,小說(fiction)本意即是虛構,好看足矣,是否貼近真實就不一定這麼重要了。

《在他鄉寫作》在台灣出版的時間與《落地》差不多,是哈金第一本評論文集,內容冷門了點,也不是我平常習慣涉獵的作品,但看在喜愛作家願意解釋創作動機和心路歷程的份上,還是買下收藏。第一遍在台北國際書展等著聽演講的空檔草草讀完,感覺內容還算中肯,打算過一陣子再複習一次,看是否會有更深入的感想。

 

 

去年底壽司妹幫我在時報曬書節撿便宜買到的短篇小說集《光天化日:鄉村的故事》,終於為我補齊所有在台灣出版的哈金作品。

《光天化日》裡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名叫歇馬亭的中國鄉村小鎮,故事裡所有普通人的性格缺陷:殘酷、短視、驕傲、貪婪、自欺、自私、妒忌、愚蠢、迷信,在文革的特殊背景下放大到極致。貫串全書的,還有無處不在的性:性幻想、性犯罪、性窺視、性壓抑、性幻滅,深入程度比蘇童的《河岸》有過之而無不及。

《光天化日》黑色喜劇風格濃烈,就連一些否極泰來的「圓滿結局」,也往往是誤打誤撞、以訛傳訛的結果。例如〈葬禮風雲〉中為了保全政治前途而枉顧老母親土葬遺願的公社主任丁盛,經過媒體美化,搖身一變為忠孝兩全的模範進步家庭;〈春風又吹〉中慘遭惡徒破門強姦的寡婦蘭蘭,原本被鄰里懷疑偷漢子而排擠,也因記者將她捧成奮力抵抗匪徒保全貞操的烈女,徹底翻身,還因禍得福得到好工作和好歸宿;〈復活〉中的男主角魯漢,在老婆懷孕時睡了小姨子,受不了大隊支書逼他坦白交代的壓力,終於抓狂拿菜刀閹了自己,反而得到眾人原諒,被選為模範社員,從此家和萬事興。

在啞然失笑之餘,我也驚訝這些故事竟是如此熟悉,當今新聞報導中俯拾皆是,只是換了人名和身分頭銜。想想也是,人性的荒謬矛盾,不論在戰亂鬥爭或太平盛世、鄉村或都市,本質皆然。

 

武國忠《活到天年:中醫養生秘訣》★★★★

回台灣那幾天,熱愛養生的壽司爹每天都催我看這本書,我隨口答應他在回日本的飛機上看,他還不忘追蹤,請妹妹在MSN上抽考我書中重點。如果記得沒錯,這是壽司爹送我的第四本中醫保健書,前幾本是吳清忠的《人體使用手冊》、《人體復原工程》、曲黎敏的《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也都寫得很棒。

書中有幾點我個人認為很受用的養生小訣竅,例如「敲風市穴」、「揉後膝穴」、「站樁」、「把手搓熱後敷臉」、「吃紅豆薏仁湯」(雖然我還沒空煮),一看就懂又方便實踐。對中醫理論已有研究的讀者而言,部分內容可能稍淺,但不失為一本簡潔易懂的中醫養生入門書。

武國忠的「活到天年」系列還有另外兩本《活到天年2:黃帝內經使用手冊》、《活到天年3:人體通補養生手冊》,正在考慮要不要也一起帶回家。


陶晶瑩《我愛故我在》★★

忍不住好奇想見識號稱狂賣二十萬本的暢銷書在寫些什麼,才翻閱起平常不太有機會接觸的書種。雖然可能會冒犯陶子的粉絲,還是偷偷說幾句誠實的讀後感吧。

Part 1有幾篇分享陶子的懷孕生產經驗、和另一半的相處點滴。一個在感情上受過重傷、歷經滄桑挫折,如今婚姻幸福事業有成女性的真情告白,頗有「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寫母女矛盾情愫的〈我的媽媽〉、孕期身材變形危機的〈告別大內褲〉、和姙娠糖尿症緊張心情的〈百中選一的禮物〉,尤其坦白可愛,字裡行間流露的溫柔真性情讓人動容。

不喜歡的是Part 2,蒐集朋友ABCD的情海浮沉故事,外加陶子的評語分析。愛情導師/人生燈塔型的兩性說教文本來就容易讓我冷感,同類案例在報紙副刊兩性信箱隨便一抓就有一大把,即使字字句句都有道理,連續幾篇下來還是會營造出一種「我是個無敵幸福的聰明女人,我身邊朋友都是當局者迷的感情輸家」的氣氛(當然我想作者本人並無此意)。或許這本書的目標讀者本來就是在情路上茫然失措,亟需當頭棒喝的易感少女,不是我這種神經大條耳朵硬的已婚婦人吧。

要是整本都是陶子的個人心情隨筆,我至少會給三顆星。


張妙如《妒忌私人偵探社:活路》★★

近幾年常看張妙如在網路上連載的圖文專欄,她家「大王」和我家大白的白目機車程度有得拼,同為旅居異地的外籍新娘,讀來格外有感覺。偶爾經過書店時也會翻翻她的《交換日記》舊作,非常欣賞她在書裡迷糊散漫中堅強獨立的可愛形象。沒想到這位圖文漫畫家也轉換跑道,寫起推理小說來了。

《妒忌私人偵探社:活路》看得出作者嘗試新領域和經營系列作的企圖心,脫線女偵探和帥哥助理的搭檔設定也頗有搞笑漫畫味──歐巴桑拿下眼鏡就會變身美女,讓我懷念起少女時代愛不釋手的《保健室阿姨探案》,女主角的個性也很像張妙如的縮影 (當然,我並不清楚作者本人個性,只是從《交換日記》和網路專欄中得到的粗略印象),《交換日記》的老讀者應該可以從中得到不少樂趣。只可惜作為推理小說,故事邏輯架構略嫌薄弱,文字也不夠精鍊,前幾十頁驚嘆號出現的次數高得讓我頭暈。

忍不住要想,這本書若是改成漫畫版或圖文對照版,甚至改成搞笑短劇,說不定效果會更好,也更能發揮妙如的圖像創作優勢。

 

【廣告贊助:Google Adsens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wyu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