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哥正值對身體充滿好奇心的年紀,常動不動就用十萬個為什麼攻擊爸媽:「為什麼吃糖果會蛀牙?」、「為什麼在水裡放屁會有泡泡?」、「為什麼我一直流鼻血?」、「人沒有骨頭會怎麼樣?」「眼睛為什麼看得到東西?」。好加在我家有不少以人體為主題的簡單科普繪本,讓缺乏相關常識的家長如我,也能以最輕鬆沒壓力的形式與學齡前孩子暢談人體奧秘。

整理漢聲童書團書介時,才發現好幾位作者在兒童科學繪本界赫赫有名(愚婦只認得大眾化的五味太郎),我小時候沒讀過,現在正好和孩子同步惡補人體知識。

以下就是我家小寶哥最愛聽的10本【身體保健類】漢聲精選繪本:長新太的《放屁》、五味太郎的《大家來大便》、柳生弦一郎的《鼻孔的故事》和《我們的頭腦》、堀內誠一的《血的故事》、《手和手指頭》、《眼睛的故事》、《骨頭》、《著涼》、加古里子《牙齒的故事》。(順序無關排名)

漢聲精選繪本適讀年齡為3~5歲親子共讀,6~8歲自行閱讀。

(以下故事簡介與作者簡介摘自漢聲出版社書介,影片為酪梨壽司與4歲半小寶哥的共讀紀錄)

 

放屁 文圖/長新太

<故事簡介>

噗!有人放屁!你一定放過屁,也聞過別人放屁,不過……你看過一本專門介紹「放屁」的書嗎?

這本「放屁」書要告訴你──健康的人,一天要放一百毫升的屁,一天差不多要放出五百毫升的屁;在水裡面放屁,可以看到屁形成水泡,咕嚕咕嚕冒出水面;動物們也會放屁,而且吃肉的動物放出來的屁非常臭!

作者用輕鬆趣味的方式,讓孩子很容易瞭解屁和空氣的關係,以及食物在身體內的消化過程。放屁和打嗝一樣,都是身體自然的反應。當人吃東西或喝水的時候,會把空氣一起吞進肚子裡,這些空氣會如果從嘴裡跑出來,就是打嗝;如果從肛門跑出來,就是放屁。

這本有趣的圖畫書,相信不管是大人或小孩看過以後,都能認清放屁是一種健康的生理現象,再也不會因為自己放屁而感到不好意思了!

<作者簡介>

長新太是日本著名的插畫家兼漫畫家,1927年生於日本東京。他的作品曾經榮獲文藝春秋漫畫大獎、講談社出版文化獎,也被日本國內推薦參加角逐國際安徒生插畫獎。

他善於利用輕快爽朗的線條畫出幽默性的插畫,在寫作方面也有巧妙的表現,「放屁」,就是一本展現他突發奇想特質的圖畫書。他在創作這本圖畫書時,曾找尋有關「放屁」的資料,結果意外的讀到一篇兒童詩,使他深受感動。

 

大家來大便 文圖/五味太郎

大家來大便?!唉喲,有人聽到這樣的書名,就覺得髒死了,大便有什麼好講的!不過,請你放心打開這本書,跟你保證,它絕對不會臭,而且很好看!

每一種動物都會大便,而且,牠們大便的形狀、顏色、方式和味道都不相同。作者將這些大便的特點,全都細細的描繪出來:有的大便很大,有的很小;有的大便是棕色的,有的是黑色的;有的大便很臭,有的不臭;有的一邊走路一邊大便,有的停下來大便……

在書中,五味太郎還穿插了許多有趣的情節,例如:他告訴大家一個驚人的知識,說一個駝峰的駱駝,牠的大便是一個峰,兩個駝峰的駱駝,牠的大便是兩個峰。然後,再用斗大的文字,俏皮的說出「這不是真的!」讓孩子在驚奇、幽默的氣氛裡,摒除大便的骯髒與臭味,接受大便健康、自然的一面。

那麼,為什麼所有的動物都會大便?

答案是:因為動物都會吃東西,所以個個會大便!作者在最後兩頁裡,讓一堆動物排排站,一起吃東西和大便。那真是一幅相當有趣的畫面!

<作者簡介>

五味太郎一九四五年生於日本東京。三十歲那年起,他投入圖畫書的創作世界,十年間發表了一百多本富有獨創性的圖畫書,可說是極為多產的暢銷作家。

五味太郎的作品之所以風行一時,完全基於他與眾不同的格調──我們可以從四個特點來看他的作品:

一是輕鬆幽默,絕不刻意加入嚴肅的教訓。

二是題材包羅極廣,不侷限於前人創作的陳腔濫調中。

三是插畫接近幼兒化的圖案,可愛且富拙趣,同時強調視覺的刺激,善用對比的高低彩度色調,使主題鮮明。

四是具有高度的創意;這創意除了源自他天生超人一等的靈活頭腦,也由於他畢業自桑澤研究所的工業設計科,所以在製作圖畫書時,會加入許多設計的點子,使圖畫書的內容、形式、封面、裝訂都常有出人意表的展現。

他所有的作品,全部都是自己寫作,自己畫插圖,自己設計版面,所以能發揮他獨一無二的魅力,以天真、幽默、活潑的面貌,帶給小讀者無比的快樂。他繪製的圖畫書,除了獲得小讀者的熱愛,也為他贏得一些大獎。其中「是誰躲在那兒?」一書,獲得第二十五屆日本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又以「小牛的春天」書中插圖,在波隆尼亞國際圖畫書原畫展中獲獎。

 

鼻孔的故事 文圖:柳生弦一郎

<故事簡介>

說到鼻孔,你會想到什麼?不就是黑黑的兩個洞嗎?!如果你還沒看過「鼻孔的故事」你可能會這麼想,但是,如果你看了柳生弦一郎的「鼻孔的故事」你就會明白,原來,鼻孔的功能真不少、鼻孔的形狀真正多、鼻孔不只是黑黑的洞,它裡面住著鼻毛和鼻屎,你還可以看到不同動物的鼻孔、鼻孔裡面長什麼樣子……

在「鼻孔的故事」一書裡,作者柳生弦一郎運用了幽默風趣的表現手法,成功的將深奧嚴肅的科學知識,轉化為親切有趣的生活常識,替小朋友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健康教育。

<作者簡介>

柳生弦一郎於1943年生於日本三重縣,一個靠海的村莊。他曾經這樣描述過自己:「小時候因為近視,戴著一副眼鏡。當時的鏡框是白色的,看起來好像蘿蔔切片一樣,所以朋友給我取一個綽號──蘿蔔眼鏡。後來雖然忘了這件心事,卻又有新的煩惱,那就是在意自己兩個又大又圓的朝天鼻孔。這種害怕被人嘲笑的心情一直持續到現在,或許就是促使我畫『鼻孔的故事』這本書的動機吧!」有些人會因為外表缺陷,而產生自卑感。柳生弦一郎卻能以幽默、風趣的態度,來克服這層心理障礙,這也是他喜歡以詼諧手法從事創作的原因。他那一貫化複雜為簡單、化嚴肅為幽默的的表達方式,也帶給讀者深刻的印象。

柳生弦一郎所繪著的科學圖畫書除了「鼻孔的故事」,還有「腳ㄚ子的故事」、「我們的頭腦」等,都是以淺白曉暢的文字,深具漫畫趣味的插圖,來傳達嚴肅的科學知識;他筆下的兒童造型稚拙,一舉一動都流露出兒童獨有的天真特質;加上他以鮮豔的色塊來強化畫面的重點,使小朋友一翻開,就被深深吸引,不知不覺中便吸收了許多科學知識。不過柳生弦一郎的圖畫書之所以那麼受歡迎,最重要的一點應是:他始終保持了一顆孩子的心。

 

我們的頭腦  文:高橋悠治 圖:柳生弦一郎

<內容簡介>

想不想瞭解一下我們的頭部裡面,到底長什麼樣子呢?這本「我們的頭腦」要帶小朋友一起來探索頭腦的奧祕。

翻開書頁,作者先從頭腦的位置談起,接著,出現了頭腦背面和側面的透視圖,畫家用鮮艷的黃色賦予這個「主角」很醒目的地位,即使是很小的幼兒看了,也會印象深刻。

「腦的裡面好黑喔!在這樣完全黑暗的地方,腦在做什麼呢?」作者提出這個問題後,以擬人化的方式將小朋友帶到較深的思考層面,更進一步探討腦的功能。他舉了很多有趣的例子,像是上廁所、摔跤、彈鋼琴、說謊等,來說明頭腦的運作情形,簡單而明瞭。

想到「頭腦」,你一定越想越覺得它是個奇妙而不可思議的器官吧!相信在看了這本書之後,不但能認識腦重要性,對於頭腦的功能、頭腦如何運作,會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作者簡介>

作者柳生弦一郎簡介同《鼻孔的故事》。

 

血的故事 文圖:堀內誠一

<故事簡介>

啊!流血了!書裡的小男孩跌了一跤,膝蓋流血了。小男孩觀察膝蓋上的血──摸起來黏黏的、過一會兒血自己就乾了……

或許你的孩子也曾和書中的小男孩一樣,有著相同的疑問──血是什麼呢?血藏在哪裡?血為什麼會流動?血的大本營心臟又是怎麼一回事?這一連串的疑問,在「血的故事」這本書裡,作者都用了巧妙譬諭的圖畫加以解答。作者更進一步誘導小讀者自己去看、自己去聽、自己去觸摸與發現,讓孩子在試探的過程中建立科學的態度和知識。

希望你的孩子讀了這本精心繪製的科學圖畫書之後,能夠對萬事萬物都充滿好奇心,有了任何的疑問,都會想辦法,積極的尋求解答。

<作者簡介>

堀內誠一1932年生於日本東京,堀內誠一為日本兒童畫了很多非常好的圖畫書,同時,他也是一位印刷品設計家,以及優秀的插畫家。

他的作品線條都非常簡單明朗,構圖輕鬆幽默,可愛而充滿童趣,常常透露出一股東方畫家所欠缺的樂觀、開放的心態。在處理科學性、知識性的圖畫書時,他最擅長於運用日常身邊事物作為引子,帶領孩子進入科學知識的天地。

在他創作的作品中,他自認最有意義的一本,是「血的故事」。該書完成後,堀內誠一曾經說過一段極為發人深省的話:「我們一樣都是人,都流著一樣的血。無論黃種人、黑種人、白種人,體內的血都是一樣的,並沒有高貴與否的分別,所以人類都是平等的。」他非常反對種族歧視,因此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讓孩子透過科學來瞭解自己的身體,並因而認知人類平等的真義。

 

手和手指頭 文圖:堀內誠一

<故事簡介>

手和手指頭可以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手和手指頭有多重要、多奇妙?

作者用輕快簡明又充滿童趣的構圖,讓幼兒認識手及五個長短不同卻又能巧妙配合的手指頭。然後,再進一步將手的動作捕捉出來,像招喚、搔人家癢、把沙子搓成圓球、挖沙洞、藉手的觸摸來感覺事物或做為感情交流以及學習各種技巧等等,讓幼兒很容易產生認同,進而瞭解手對自己的重要性的概念。

希望藉由這本書,讓孩子認識、發現手的功能後,能夠善用雙手,多多遊戲、工作、手腦並用學習各種技能。

<作者簡介>

作者堀內誠一簡介請參見《血的故事》。

 

眼睛的故事 文圖:堀內誠一

<故事簡介>

眼睛,是我們最重要的感覺器官之一。透過眼睛,我們才能讀書、遊戲、創作,以及欣賞美麗的風景和圖畫。

作者堀內誠一在「眼睛的故事」中,透過具體而生動的圖畫,詳盡的表現了眼睛各部份的構造和功能,並且教導小朋友如何保護自己的眼睛。例如,看電視時要保持一點五公尺的距離;不要大太陽底下看書;看書要保持三十公分的距離等。

有趣的是,作者繪出了一些會讓眼睛產生錯覺的圖片,讓小讀者邊看書邊玩遊戲,體會錯覺的奇妙感。作者還用暗色的底繪上黑影,來表現在黑暗的地方張開眼睛,會看不清東西;用全黑的跨頁表現眼睛閉上時什麼都看不見。希望小讀者看過此書後,能夠瞭解眼睛的構造,更懂得如何去珍惜、保護眼睛。

<作者簡介>

作者堀內誠一簡介請參見《血的故事》。

 

骨頭 文圖:堀內誠一

科學的知識繁難精深,要如何把這些看起來枯燥乏味的科學知識,化為生動有趣,又富啟發性的幼兒讀物呢?這實在不是件簡單的事情。而「骨頭」正是一本極具創意的科學圖畫書。

本書不以說明介紹的方式,而採用譬喻和對比,來傳達有關骨頭的知識。對幼兒來說,要能看到一副完整的骨頭,大概就是在餐桌上吃魚之後,看見魚骨頭。因此,作者堀內誠一就以魚骨頭作為一個有趣的引發,讓幼兒深感興趣,而樂意往下閱讀。

在書中的第十六、十七兩頁,作者以黑色作底,畫了幾種動物的骨骼,然後在十八、十九頁畫出了這些動物的外形,和上兩頁骨骼的姿勢一模一樣。讓孩子經由反覆的比較,瞭解骨骼和實體形象間的關係,同時也充滿了遊戲的趣味。

「骨頭」這本書兼具正確清楚的知識內容、活潑生動的展現方式,相信能使孩子在閱讀中得到最大的樂趣,以及最好的學習。

<作者簡介>

作者堀內誠一簡介請參見《血的故事》。

 

著涼 文:毛利子來; 圖:堀內誠一

<故事簡介>

相信許多父母都有相同的困擾:孩子一打完球,滿身大汗就把衣服脫掉,或者沖冷水、吹電風扇;洗完澡不穿好衣服就衝出浴室,天氣冷了也不會添加衣服……孩子不懂得照顧自己的身體,真是讓人擔心。

「著涼」是一本教導孩子如何維護健康以及保養身體的好書。作者毛利子來是一位富有愛心與熱誠的小兒科醫生,他以孩子夜晚睡覺時最常發生的情況──踢被子,引出主題,深入淺出的為孩子們解釋著涼的現象與成因,並且說明了身體正常功能的運作。

擅長畫科學圖畫書的繪者堀內誠一,利用明快清晰的人體構造圖,讓孩子們具體瞭解了血管和心臟的功能。特別是用了擬人化的表現方式,很能引起小朋友的興趣,去發現血液循環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同時加強了小朋友對「著涼」的認識。

<作者簡介>

毛利子來1929年生於日本岡山縣,1954年由岡山醫科大學畢業,九年以後,自己創辦了一所小兒科醫院。他一直很努力向社會大眾推廣小兒保健的觀念,「著涼」一書就是他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寫成。他希望透過此書,讓小孩子瞭解:著涼本身並不是疾病,而是一種在睡眠中受了風寒,使身體機能失去平衡狀態。只要平常多運動,好好鍛鍊身體,就不怕著涼後會引來其他疾病了。毛利子來不但是個好醫生,也寫了許多本有關小兒疾病和保健常識的好書,包括「媽媽的小兒科手冊」、「保母的小兒科手冊」以及「現代日本小兒保健史」等。

繪者堀內誠一簡介請見《血的故事》

 

牙齒的故事 文圖/加古里子

<故事簡介>

你的孩子有沒有蛀牙呢?如果孩子蛀牙了,那麼父母即使提供了豐盛的食物,孩子沒有健康的牙齒,不能好好咀嚼,影響了消化,也是無法吸收營養的。

「牙齒的故事」正是一本教導孩子如何保護牙齒的好書。在書中,作者一開始就藉著開懷大笑和哭喪著的臉,兩個對比的表情,讓孩子清楚意識到牙齒好壞的區別。再用輕鬆的態度,將最基本的牙齒保健常識,配合簡單而重點明確的圖片,將知識傳輸給孩子。

為什麼會蛀牙?要怎麼刷牙才不會蛀?牙齒有多少顆?每一顆牙都有個名字,分別負責不同的工作,你知道嗎?翻開這本書,同時對著鏡子張開嘴,相信你對自己的牙齒,會有更多的認識。

<作者簡介>

加古里子本名中島哲,於1926年生於日本福井縣。為東京大學工學博士。

他看到戰後日本貧困家庭小孩的教育乏人關心,因此在川崎設立了一個慈善機構,引導孩子從遊戲、紙影戲中接受教育,並且藉故事來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他還曾把日本自古流傳下來的兒童遊戲收集起來,編成「日本傳承的遊戲讀本」(福音館),造成日本傳媒轟動一時的話題。加古里子一直關心兒童福利,並且致力於兒童文化的推展,在童話、圖畫書、紙影戲等創作上,都有很好的表現,尤其擅長知識性科學讀物的寫作。

加古里子認為孩子對自己的身邊事物最感興趣,因此在創作每一本圖畫書時,都花費很多時間找資料,以日常生活為觸發,企圖將最基本的科學知識,透過有趣、真實的繪畫技法,呈現在兒童面前。

他說:「圖畫書的功能是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引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主動親近自然,並且接觸人類世代流傳下來的科技文明。絕對不可操之過急。」他並不希望家長將科學圖畫書作為自然科的課本,反而增加孩子的負擔。

(以上故事簡介與作者簡介摘自漢聲出版社書介,影片為酪梨壽司與4歲半小寶哥的共讀紀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wyu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