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司不負責閱讀評分表

八月下旬(8/17~8/31)讀的書,以aNobii四星制評分,排列順序不代表喜好程度

★★★★非常喜歡,讀你千遍也不厭倦:湊佳苗《告白》、壽岳章子「京都三部曲」(《千年繁華》、《喜樂京都》、《京都思路》)、艾琳.凱爾《動物之神》、布萊思.寇特內《一的力量》、梅芙.賓奇《山楂林的故事》、約翰.厄文《新罕布夏旅館》、米涅.渥特絲《蛇之形》

★★★還不錯,會想看第二遍的:唯川惠《越過她的肩,看見戀人》、《永遠的途中》、石田衣良《池袋西口公園》、《計數器少年:池袋西口公園2》、橫山秀夫《影子的季節》、酒井順子《都與京》、尼爾.蓋曼《無有鄉》、馬格斯.朱薩克《傳信人》、史蒂芬.金《必需品專賣店》、赫拉巴爾《底層的珍珠》

★★讀一遍就夠了:森見登美彥《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史蒂芬.金《手機》、約翰.康納利《奪命旅人》

對不起,不是我的菜:無

【日本文學】

告白★★★★/湊佳苗

八月下旬的閱讀高潮,應該是終於看到湊佳苗的《告白》吧?

一名單親媽媽中學女老師發現自己班上的學生是殺死她獨生女的兇手,選擇不向警方檢舉,私下展開復仇行動。小說藉由殺人者、復仇者和事件關係人的輪番自白,揭露事件的真相和後續結果。渴望獲得同儕肯定的虛榮、一廂情願的親情和愛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藉口,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相信自己想相信的,認真扮演自己的悲劇正義英雄。故事並不血腥,讀完後卻有種混合「違和」和「過癮」的奇妙感受。爭議性的結局尤其讓人想抓個朋友討論:「如果是你,會選擇這樣做嗎?」

很想深入聊劇情,但這本書不適合爆太多雷。還是來談談和我和它相遇的曲折過程吧。

告白》是2009年日本本屋大賞第一名得主。常看讀書筆記的人應該知道我有追本屋大賞的習慣,這個獎項是由日本書店店員投票選出「最想賣給顧客的書」,反映日本當前出版市場取向,因此只要入選本屋大賞的書有出中文版,我通常不會放過,照著名單挑書至今也還沒失望過,可能我對日文小說的品味跟店員先生小姐們很接近?

從2004年的第一屆本屋大賞開辦起,連著好幾屆的第一名得主都是很熱血或溫馨的作品,2004年小川洋子《博士熱愛的算式》、2005年恩田陸《夜間遠足》、2006年Lily Franky《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2007年佐藤多佳子《轉瞬為風》、2008年伊坂幸太郎《Golden Slumbers》,當我幾乎要歸納這就是日本書店店員偏愛的類型,2009年卻殺出一個暗黑到不行的《告白》。

今年四月本屋大賞名單公佈,好幾個在日網友跟我推薦《告白》超精采,日文不爭氣的我只能眼巴巴等出中文版,沒想到這次台灣的出版社動作飛快,八月底我在博客來巡田水發現這本九月就要上市,趕緊趁預購下單。還在怨嘆要等三、四個禮拜,壽司媽幫我寄的水陸包裹才會到貨,天上卻掉下來一份禮物:一位人在日本工作的熱心網友細菌吐司,利用閒暇時間將這本書翻譯成中文,慷慨分享電子檔給我。雖然繁體中文版9月3日就要上市,厚著臉皮說不定也可以跟出版社要到書稿,但搶先讀到好書還是讓我嗨了很久。等正式版新書到手,我打算再看一次!

 

千年繁華★★★★、喜樂京都★★★★、京都思路★★★★/壽岳章子

十幾二十歲時,和朋友出國只顧著逛街瞎拼,日本旅遊的首選自然是東京這種繁華大都會,一聽到京都就嗤之以鼻:「不過就是一堆破廟老房子,枯藤老樹昏鴉,只有歐巴桑歐吉桑才想去的地方吧!」

結果一語成讖,隨著年紀漸長,我愈來愈少逛百貨公司,對傳統文化、建築、工藝和飲食的興趣愈來愈濃厚,雖然只去過一次京都,但偶爾會想「說不定搬到京都去定居也不錯喔」。

繼幾個月前和《千年繁華》的美好約會後,再度找了一個心情輕鬆的下午,讀完續作《喜樂京都》和《京都思路》,忍不住又回頭把《千年繁華》複習了一遍,正式將壽岳章子的「京都三部曲」補齊,舒暢又滿足。一口氣讀完三本的後遺症是肚子餓,當晚滿腦子都是和菓子、葛切、抹茶、蜂蜜蛋糕、醬菜、炸素點、香魚蓋飯......,好想立刻訂機票去京都大快朵頤。明明飲食只是書中的諸多重點之一,怎麼我愛吃鬼認真記住的就只有食物?

讀舒國治《門外漢的京都》,有種和不羈中年大叔在異國散步的雅趣,老奶奶壽岳章子呈現的則是「京都人眼中的京都」,書中許多場景或已不復見,但在她溫暖懷舊的文字和澤田重隆的黑白素描下,京都的窄巷長屋風情躍然紙上。上一次有這樣的感動,是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就主題而言,三部曲中我最喜歡的還是第一本《千年繁華》,回憶童年舊事和家庭生活的題材溫暖深刻,《喜樂京都》和《京都思路》的文字依然延續恬靜淡雅風格,增加不少考據查訪,對京都文化的研究更深入,但相對之下那種寫「私歷史」的暖暖人情味就相對淡了不少。

美中不足之處,是書中註解甚多,統一收在文章後面而非每頁頁緣,參照起來十分費神。可能是因為頁緣要留給插圖圖說,版面美觀和易讀性很難兼顧?

 

越過她的肩,看見戀人★★★、永遠的途中★★★/唯川惠

在《越過她的肩,看見戀人》 中,獨立自主的阿萌和嬌嬌女琉璃子是青梅竹馬的好朋友,擁有迥異的愛情觀和性格,阿萌個性灑脫、不相信婚姻,在有婦之夫和蹺家少年之間之間糾纏不清,琉璃 子則靠著過人的美貌和心機在愛情戰場上巧取豪奪,連好友的男友也不放過,獵物到手後又迅速失去興趣,不斷結婚又離婚,天真相信終有一天能覓得真愛。

《永遠的途中》 的主角是一對同期進公司的OL好友,薰和乃梨子。薰美麗大方工作能力強,成為事業女強人,乃梨子溫柔有人緣,很快就和公司裡的菁英男同事步入婚姻。兩人從二十 多歲一路暗中較勁到六十歲,各有各的成就和挫折,對自己不曾擁有過的人生既羨慕又懷疑。驀然回首,究竟誰贏了這場幸福人生的競賽?

唯川惠的作品我只讀過這兩本,巧的是在這個故事中,她都偏愛用兩名女性好友的競合關係和人生際遇對比,探討「結婚好還是單身好」、「女人的幸福是家 庭還是事業」的經典議題。作者簡介裡提及「唯川惠曾擔任上班OL長達十年,經常以公司為愛情故事的背景,鮮活寫出上司部屬曖昧、外遇不倫、多角關係等」, 難怪能將手帕交之間亦友亦敵、「祝對方幸福,但對方若真比自己幸福又難免忌妒」的微妙關係寫得入木三分。

讀完唯川惠,很自然聯想到號稱「OL代言人」、也擅寫女性愛情婚姻小說的山本文緒,她的《藍,或另一種藍》和唯川惠的《永遠的途中》主題也很近似。我私下做過小調查,個性實際的朋友通常喜歡唯川惠,天馬行空的則偏好山本文緒。我自己目前為止還是愛山本文緒多一些,可能因為山本的作品結構沒那麼工整,劇情發展常有意外(雖然常跳脫現實)的驚喜吧。

 

池袋西口公園★★★、計數器少年:池袋西口公園2★★★/石田衣良

背景沉重、節奏卻極明快的少年推理小說。主角是一群在東京池袋西口公園廝混的邊緣青少年,以業餘偵探的身分偵破一連串委託事件。

故事內容涉及所有犯罪小說的黑暗元素:幫派、暴力、援交、嗑藥、謀殺、綁架......,巧妙融合青春小說的熱血和成長的苦澀。舉重若輕的敘事風格,十分近似石田衣良另一部以青少年為主角的作品《4TEEN 十四歲》。

池袋西口公園系列前兩本我還滿喜歡的,但聽不只一位網友說只有前三本最好看,加上每一本都是幾個獨立的故事,所以也不急著繼續追,有緣再找來讀吧。

 

影子的季節★★★/橫山秀夫

《影子的季節》是我第二本橫山秀夫,第一本是《半自白》。《半自白》是長篇小說,《影子的季節》則是主要角色重複出現的短篇小說集,兩本都不錯。橫山秀夫的作品與其說是犯罪推理小說,不如說更像「警察故事」,著重描寫警調系統中的黑暗內幕和人事鬥爭,揭開檯面下的真相。

在橫山秀夫的故事中,警察和檢察官不再只是查案的工具,而是活生生有血有淚的普通人。這些正義和公理的化身也有升遷考核壓力、也會因循苟且包庇藏私、經常得在長官和媒體的淫威下做出無可奈何的道德妥協或利益交換。每次闔上書頁,眼前都會浮現苦悶警官在昏黃的路燈下抽菸,抽完嘆口氣將菸蒂踩熄,默默踏上歸途。(←這一幕應該沒在書中出現過,但這就是這兩本小說給我的印象)

由於故事繞著警察打轉,主題冷門,橫山秀夫的作品也比較「挑讀者」,要對檢調辦案流程和官僚組織黑幕有興趣的人才會找來看。若不是朋友慷慨借閱,我恐怕也不會主動接觸這位人稱「一筆入魂」的大作家。讀書有時也需要靠點機緣哪。

 

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森見登美彥

《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榮獲日本四項大獎,包括第20屆山本周五郎奬、2007年日本書店大獎第2名、2007年達文西雜誌讀者票選最愛小說第1名、2009年上半年度日本最多人閱讀小說第1名。日本最毒舌的文學評論家大森望盛讚:「大傑作!毫無疑問,這本書是2007年的戀愛小說NO.1!」

光是這一長串獎項和推薦,就讓膚淺的我看得熱血沸騰,當出版社寫信來邀請我寫推薦詞,我雖沒答應幫忙推薦,還是迫不及待讀了編輯寄來的電子檔書稿。

《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無疑是一本設定新穎創意十足的小說,氣氛微妙,文筆流暢,只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嗯,該怎麼說呢......我笑不出來!照理說這應該是一本Kuso幽默小說,網路上的試讀心得也都是「從頭笑到尾」之類的,害我幾乎要懷疑自己的笑點是不是上次中秋節奔月時遺落在外太空沒帶回來了。

怪的是同樣以京都為背景、走青春狂想路線,萬城目學的《鹿男》、《鴨川荷爾摩》就能牽動我的嘴角(不是大笑,是微笑),難道是我對純情宅男的浪漫有偏見嗎?無獨有偶,上一本讓我笑不出來的日本幽默小說是上村佑的《守護天使》,主題也是純情宅男熱血求愛大作戰。(轉念一想也不盡然,上次在飛機上看電影《帥哥西裝》時我也笑得很開心啊。)

說到萬城目學,出版社的書介中也提到森見登美彥與萬城目學並稱「京大雙璧」(兩人都是京都大學畢業),甚至引用萬城目學的讚歎:「讀森見登美彥解答了我一直以來在創作上的疑惑!」可惜我的慧根遠不如萬城目學,讀完還是滿腹疑惑,疑惑自己為何鬼遮眼,無法欣賞這麼一部似乎全世界都說讚的有趣小說。(出版社編輯應該更疑惑,當初怎麼會把書稿寄給這個鬼遮眼的女人。真是抱歉XD)

 

都與京★★★/酒井順子

酒井順子的散文集讀來一向輕鬆詼諧,一針見血,《都與京》也不例外。

她比較東京和京都兩大城市的居民、文化、贈答、飲食、語言、交通、住宿,不是用做研究的嚴肅態度,而是以和朋友閒聊般幽默隨性的語氣。對日本文化稍微有些認識的人讀來必能會心一笑,如果曾經在兩地居住過、或是擁有來自京都和東京的朋友,感受更是深刻。雖然我只在日本住了兩年,還是邊讀邊點頭:「欸,好像真的是耶......」「原來差這麼多?」

例如同樣是辦祭典,京都人散發的意識是:「我們從以前就在辦這樣的祭典,所以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對外來的人好像很稀奇」,相較於此,東京人則毫不掩飾「因為想吸引人來所以辦祭典」的態度;受邀參加好友的婚禮,京都人認為「祝賀要在事前」,會在婚禮前就直接帶著賀禮去新郎或新娘家中,婚宴當天空手而去,東京人則只要在婚宴時像付入場費一樣將禮金袋交出;進入京都的商店,顧客要自己先開口打招呼說「你好!」(こんにちわ),才會聽到店員回應「歡迎」(おいでやす),把客人當成神明的東京則一進門就能聽到熱情的「歡迎光臨」(いらしゃいませ)。

作者生於東京、長於東京,在三十歲後瘋狂愛上京都,雖然她自認兩個城市都喜歡,書中還是可以看出她對京都明顯偏心,這種偏心出自東京人之口,並不特別讓人反感,倒是滿可愛的。與其說這是一本比較京都與東京的書,不如說是一本藉由和草莽厚顏的東京比較,烘托京都優雅孤高特質的雜文集,害我愈來愈想重遊京都了。

【西洋文學】

動物之神★★★★(The God of Animals)/艾琳.凱爾(Aryn Kyle)

12歲的馬場主人女兒艾莉絲,以第一人稱敘述她從小女孩轉變為少女的階段。同學在水渠中溺斃,姊姊和牛仔輟學私奔,媽媽得了重度憂鬱症長年將自己關在房間裡,爸爸則忙著挽救家中瀕臨倒閉的馬場,連她衣服穿不下了都沒發現。為了獲得渴望已久的愛與溫暖,她開始半夜偷打電話給英文老師,用謊言偽裝家庭背景,經營起一段師生曖昧情誼,也逐漸發現成人世界更多不堪的秘密。

《動物之神》是本從書名、封面設計、敘事風格都極其冷靜沉鬱的成長小說,故事簡單卻有股強大力量,將讀者拉進故事裡那個被迫早熟、謊話連篇卻又無可奈何的世界。

新人作家艾琳.凱爾的文筆不落俗套,藉由馬兒的悲慘命運,對照出人類世界的痛苦無奈。她深刻描寫親情、愛情、友情的矛盾掙扎,跳脫一般成長小說的溫馨催淚路線,反而充滿夢想幻滅後的荒蕪蒼涼,後座力極強。從開頭到結局,整本小說我都愛不釋手,讀完後感動良久。

 

一的力量★★★★(The Power of One)/布萊思.寇特內(Bryce Courtenay)

在朋友推薦下半信半疑買了《一的力量》,在書架上一凍就是好幾個月。一方面是書名《一的力量》和封面那句「先用腦,再用心,你一定,會領先!」讓我嗅到勵志書的味道,再加上不小心瞄到推薦詞「國高中輔導老師與圖書館主任一齊感動」,拜託,拎祖媽都離開國高中校園十幾年了,還要活在輔導室的陰影下嗎?要不要乾脆找訓導主任和教官來推薦算了。(各位國高中老師讀者莫介意,我有師長恐懼症,連在同學會見到導師都會尷尬到手足無措)

這個月手邊中文書庫存將盡,心不甘情不願的將《一的力量》翻出來一讀,再度證明人真的不能以封面文案取書,這本小說超好看的啊!姑且不論書中不斷出現的「一個想法,一顆心,一抹意志,一份計畫,一種決心」有多八股,作者的真實人生就是個精采離奇、充滿戲劇張力的故事,高潮迭起的程度讓我聯想到葛雷哥里.羅伯茲同樣帶有濃厚自傳性質的《項塔蘭》,難怪布萊思.寇特內能穩坐澳洲頭號國民暢銷作家的寶座。(這麼一提,葛雷哥里.羅伯茲也是澳洲人耶)

故事主角皮凱是個在南非黑人社群中長大的英國白人男孩,自小活在種族歧視和校園集體暴力的陰影下,直到火車列車車掌暨業餘拳擊好手哈皮領他一窺拳擊的堂奧、結識學識淵博的猶太人音樂家、又在探監過程中接受犯人指導拳擊技巧,默默朝成為拳王的夢想邁進。除了實踐夢想的熱血奮鬥,布萊思.寇特內在書中也描繪溫暖的親情和友情,以及殘酷的種族迫害手段,讓這本書不只滿溢熱血,還有溫柔沉痛的一面。

小說究竟是小說,故事裡部分情節巧合又誇張到有點扯,例如主角是個天才神童和不敗拳擊手,在學校沒有學不會的知識,在拳擊場上沒有打不贏的對手,結局也稍嫌草率牽強,讀完有「搞什麼鬼啊」的小小錯愕。我只好告訴自己真實人生有時候比小說更離奇,故事好看就夠啦。

 

山楂林的故事★★★★(Whitethorn Woods)/梅芙.賓奇(Maeve Binchy)

活潑風趣不矯情,充滿愛爾蘭小城獨特的生命力和人情味,《山楂林的故事》是我本月讀過最樸實可愛的小說,也是比較「慢熱」型的作品,由十六組精采的短篇故事串成一部長篇小說,每個故事都與羅斯摩爾小鎮居民的苦惱和山楂林中傳說有求必應的「聖安娜井」有關。一開始故事各自獨立,到後面巧妙交織成一張人際關係網,從不同角色的觀點看事件更添閱讀樂趣。

小說中有不少溫柔敦厚到讓人心疼的好人,如第二篇〈最鋒利的刀〉裡遲頓卻抱得美人歸的內迪;不畏世俗眼光追逐夢想的成熟女性,如第十三篇〈去酒吧〉裡將養老院經營的有聲有色的珀碧、年紀一大把卻仍報名參加單身旅行團的老奶奶維拉;但也不乏鬼迷心竅的笨蛋,如第五篇〈計畫〉裡愛慕虛榮的嘉伯麗爾和貝卡母女、第七篇〈誰是誰非〉裡自私固執的德摩爾醫生;還有一輩子都得承受天大秘密啃噬良心的人,如第九篇〈與梅塞德斯交談〉裡綁架嬰兒的海倫。不論故事是悲是喜,都用充滿幽默感和同理心的方式敘述,結局也讓人莞爾。

全書閱畢,回頭看譯序(被爆雷爆到怕的我序都留到最後看),發現有一段「請讀者諸君不要誤以為《山楂林的故事》是關於宗教的乏味小說」,忍不住笑歎譯者料事如神。蓋本書入手已久,但我幾度拿起來翻到第一頁第一行「小城羅斯摩爾聖奧古斯汀教堂的布萊恩‧弗林神父極其討厭聖安娜節,這在天主教神職人員中並不多見」,就默默將書放回架上。小鎮、教堂、神父、天主教幾個催眠關鍵字弄得我眼皮沉重,差點就錯過一部曖曖內含光的佳作。

 

新罕布夏旅館★★★★(The Hotel New Hampshire)/約翰.厄文(John Irving)

《新罕布夏旅館》是美國新罕布夏州一個家庭三代經營旅館的悲喜劇,荒謬、哀傷又有趣。

爺爺巴布是個沒什麼成就的中學足球教練,讀哈佛的爸爸溫斯洛在旅館打工時邂逅媽媽瑪莉,之後以閃電的速度一連生了五個小孩,大兒子法蘭是熱愛製作動物標本的同性戀,大女兒芬妮暗戀強暴她的學長,二兒子約翰是個有戀姊情結的健身狂,小兒子蛋蛋有選擇性重聽,小女兒莉莉是個夢想著要長大的侏儒,家中寵物是隻跟猶太人買下的固執笨熊和一頭臭得要命的老狗。這一家子怪咖悲劇磨難不斷,對熊、旅館和家人卻始終充滿熱情。

約翰‧厄文寫作高明之處,是再荒唐的謬劇也寫得雲淡風清,再沉痛的悲劇也能暗藏笑點。明明是橫跨四十多年的漫長家族史,讀來卻毫無冷場,節奏明快,讓我忽而發笑忽而揪心。唯一不太滿意的是在全家在維也納被恐怖份子挾持那段設計的有點突兀誇張,部分情節好似好萊塢B級電影,害我掙扎了很久要給三顆還是四顆星,如果有半顆星,應該會給三點五顆吧。

我的第一本約翰.厄文是《心塵往事》,《新罕布夏旅館》是第二本,第三本我打算看《蓋普眼中的世界》,目標是將厄文所有的中文版吃乾抹淨。目前的排名是《心塵往事》>《新罕布夏旅館》,祈禱不要「正吃甘蔗」才好。

 

蛇之形★★★★(The Shapes of Snakes)/米涅.渥特絲(Minette Walters)

我常說我其實不是推理迷,而是個小人物心理偷窺癖患者。讀犯罪推理小說,我最喜歡看的不是抽絲剝繭的破案推理,而是在過程中窺探扭曲人性,觀察平凡人涓滴細流的謊言和惡意如何匯聚成撲天蓋地的海嘯,邊發抖邊想「這種事在我身邊也可能發生」。米涅.渥特絲大膽挖出藏在衣櫃裡的陳年骷髏,為社會邊緣人發聲,不但推理精采,對犯罪心理的描寫也徹底滿足我的窺視癖。

受害者「瘋子安妮」是弱勢中的弱勢,有酗酒習慣的黑人女性兼妥瑞氏症患者。當安妮死於非命,街坊鄰里只當死了一隻流浪狗,暗地裡甚至為少了一個問題人物而竊喜,只有發現屍體的女主角被事件糾纏了二十年,幾度瀕臨精神崩潰,但仍堅持揭開眾人處心積慮掩飾的舊瘡疤,還原命案真相。

沒有精心設計的犯罪手法、沒有料事如神的推理天才,《蛇之形》迷人之處,是以冷靜到近乎冷酷的觀點,探索種族歧視和疾病歧視問題。受害者和試圖聲張正義者都被視為瘋子,但其實最瘋狂的,卻是那些置身事外的「正常人」。這類狀況在生活中並不少見,也因此逼真的令人毛骨悚然。

 

無有鄉★★★(Neverwhere)/尼爾.蓋曼(Neil Gaiman)

從蘇格蘭來倫敦打拼的平凡男子理查‧馬修,某日在路上救了一名受傷的女孩,卻好心沒好報,不但喪失自己在真實世界的身份,還被迫捲入凶險骯髒的倫敦地底世界,和各種稀奇古怪的人物展開一段煎熬的冒險之旅。

《無有鄉》裡的倫敦地底世界狂想曲煞是有趣,有把老鼠當神明崇拜的人、有百貨公司打烊後才冒出來的深夜流動怪市集、能夠打開所有門扉的超能力少女、窮追不捨的殺手和怪獸.....尼爾.蓋曼以倫敦地平線下「下流社會」的草莽,諷刺「上流社會」的虛偽,劇情和角色宛如成人童話,也像進電影院看一齣奇幻冒險大片,娛樂性十足,要是有爆米花可樂用來搭配就更完美。

這本小說的架構可以套入所有好萊塢「善良的衰小男子一夕之間人生大逆轉」的電影公式,要說老梗其實也很老梗,結局倒是餘味無窮,我喜歡。

 

底層的珍珠★★★(Perlička na dně)/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

以日常對話形式擷取捷克社會底層的平凡老百姓生活切片,十二個故事裡的主人翁都是被拋棄在「時代垃圾堆」上的勞動階級小人物:鋼鐵廠工人、捆工、舞台布景工、保險業務員等。為生計努力賺取微薄酬勞的同時,他們不忘耍寶、吹牛、抱怨、閒嗑牙,粗魯豪放的近乎可愛。

aNobii 有位網友SASHA對《底層的珍珠》的評語是:「就像一群喋喋不休的老人在耳邊興致高昂地叨念著什麼。」形容的真貼切,我對這本短篇小說的第一印象正是 「好吵」。後來某次上廁所時將書順手帶進去,發現很適合蹲馬桶時看一兩篇,專心品嘗的確能看到這些「底層的珍珠」發出的幽幽微光,愈嚼愈有滋味。

當然啦,與這本處女作相較,我還是比較愛赫拉巴爾的《過於喧囂的孤獨》和《我曾伺候過英國國王》。同樣描寫小人物世界,這兩本篇幅較長、結構完整,故事性也更濃。

 

傳信人★★★(I Am the Messenger)/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

馬格斯.朱薩克在推出暢銷大作《偷書賊》前一年完成的作品,故事架構比《偷書賊》單純輕鬆許多,主角是一名原本過著廢柴生活的19歲無照計程車司機,因為陰錯陽差阻止了一場Kuso銀行搶案,接到一件又一件神秘人士用撲克牌賦予的傳信任務,讓許多心靈寂寞或身陷困境的陌生人重獲希望,綻開笑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他也重新認識自己和身邊的好友,徹底改變了人生觀和命運。

故事溫馨有趣,有笑有淚,平易近人的文筆讀起來非常順,會想一口氣翻完。我不愛的是某些勵志到有點肉麻的橋段,和莫名其妙故弄玄虛的結尾。那個「不算結局的結局」(不是我說的,章節名稱就是如此)讓我懷疑作者在寫這段時是不是有嗑藥。

竊以為如果是顆芭樂,就應該盡本分當個好吃的芭樂,不必為了讓讀者意外而刻意幫芭樂添加檸檬味,以免驚喜變成驚嚇。

 

必需品專賣店★★★(Needful Things)、手機★★(Cell)/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小鎮上新開的神秘店舖「必需品專賣店」似乎能滿足所有鎮民的慾望,而且售價似乎十分合理,只要幫忙店主高特完成某些無傷大雅的玩笑,就可以將打從心底渴望的商品帶回家。「高特先生無所不知,還有成不成交,高特先生說了算。」「高特先生覺得自己就像人類靈魂的電工。在城堡岩這種小鎮,所有的保險絲盒一個接一個整齊排列著,你只需要打開保險絲盒……把保險絲錯接。」

與魔鬼交易的主題向來很受小說家歡迎,金老也在《必需品專賣店》中將人性的佔有慾、貪念、自私、嫉妒無限放大,打從開頭就能預見毀滅性的結局。雖然劇情全照我預期發展,但以芭樂分類而言,應該算是個好吃的芭樂。

另一本《手機》就沒那麼可口。這個故事是末日科幻片和恐怖殭屍片的混血兒,描述某日行動電話忽然發射電波將人洗腦,導致人類喪失神智、瘋狂相殘,只剩沒有使用手機的人倖存,想盡辦法殲滅「手機人」。

由《手機》看得出金老對現代科技的反思,處心積慮想讓讀者對人手一隻的手機產生恐懼,但因為故事一開頭血漿就像不用錢一樣亂灑,劫後餘生的橋段也很老套,反而讓我聯想到那種特效做的很廉價的活死人電影,論驚嚇效果還不如當年《七夜怪談》裡貞子爬出電視那一幕。是我目前讀過的史蒂芬金小說中比較無感的一本。

 

奪命旅人★★(Every Dead Thing)/約翰.康納利(John Connolly)

血腥?殘暴?哀傷?詩意?我想了很久,要用什麼詞彙來形容《奪命旅人》給我的印象,結果發現最貼切的其實是「不舒服」。

殘酷血腥的犯罪推理小說我讀過不少,但約翰.康納利的文字美麗沉鬱又充滿壓迫感,讓人深深同情妻女慘遭虐殺的酗酒紐約警探菜鳥派克,又對這爛泥般的罪惡都市莫可奈何。故事本身不難看,但步調緩慢,氣氛凝重,我分了好幾次才解決,容易憂鬱的人還是不要輕易嘗試為妙。

 

【廣告贊助:Google Adsens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wyu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