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終於寫完了!

【西洋文學】

真愛旅程★★★★/理查.葉慈

當一部作品同時有文字版和影像版,你會選擇先看原著小說,還是改編的電影/連續劇?

有些小說先看電影版後再閱讀,樂趣大減,有些則愈嚼愈有滋味。《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就是這麼一個讓我驚嘆著迷的好故事,看完電影版後又讀了兩遍小說。更難得的是,電影非常忠於原著,完美傳達書中意境,凱特溫斯蕾實在太會演了。

當平凡人不甘於平凡,當夢想和現實衝撞,會發生什麼事?婚後從紐約大都會搬到郊區的法蘭克和艾波不屑身邊友人膚淺的生活、厭惡一成不變的工作,渴望與眾不同,他們費盡心思逃離無望而空洞的世界,將移居巴黎當成遙遠的救贖,卻不清楚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終究走上自欺欺人、自我毀滅之路。

中文譯名《真愛旅程》和封面上的唯美劇照,容易誤導讀者這是個浪漫輕喜劇,但正好相反,這是個無奈到極點的諷刺悲劇。作者理查.葉慈不只詰問愛情、婚姻、工作、人生的意義,更用放大鏡檢視無數中產階級家庭甜蜜糖衣包裹下的千瘡百孔。小說對白赤裸寫實到近乎殘忍,例如一開始就透過妻子艾波在社區劇團劇碼《石化森林》中的台詞,道出她內心深處的渴望:「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彷彿閃閃發光,我想到外面去,做些真正瘋狂、真正了不起的事......」(如果看過劇情簡介,就會知道作者以《石化森林》這齣戲開場的殘忍程度,不下於他讓主人翁住在「革命之路」上的諷刺。)

又如法蘭克在庭院裡掘土時的沉思:「而他的人生,就從那一刻(妻子意外懷孕)起,充滿一件又一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事,難道不是這樣嗎?接受一份沒有前途又無聊的工作,證明他跟其他成家的男人一樣負責任;搬到昂貴、附庸風雅的公寓,證明他很成熟地相信秩序與健康的基本元素;再生一個孩子,證明第一個孩子不是錯誤;在鄉間買棟房子,因為那是下一個合理的步驟,而他必須證明自己有能力負擔。證明,證明。

總之我超愛這部沉重到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悲劇,愛到中文譯本讀不過癮,決定去書店找英文版重溫原汁原味的舊夢,至少這樣就可以假裝沒看到《真愛旅程》這麼軟弱無力的譯名。

最後來個男性觀點的平衡報導:大白看完電影後非常不以為然,「不就是一個瘋女人她可憐的丈夫的故事嗎?有什麼好看?

 

繼承失落的人★★★★/姬蘭.德賽

受白先勇《台北人》與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啟蒙,我自小就對探討文化衝突、國族認同題材的小說有莫名熱情,尤其愛看小人物在大時代洪流中掙扎、妥協與幻滅的眾生相。近年或許因為種族意識消融,已經很久沒有見到「失根的蘭花」類型的本土作品。一方面感謝老天,這代表台灣終於逐漸遠離悲情時代,另一方面也不免感嘆,又少了一類精采作品可享受。

當我讀到印度女作家姬蘭.德賽具有半自傳色彩的小說《繼承失落的人》,描寫1980年代後期印度尼泊爾邊境一帶的文化衝突,好久不見的雞皮疙瘩又出來打招呼。姬蘭.德賽不愧曾是布克獎最年輕得主(最近剛被《白老虎》作者亞拉文.雅迪嘉打破紀錄),她以略帶黑色幽默的清淡筆觸,讓活在東西方夾縫中「失落的一代」的倉皇矛盾躍然紙上,連我這個從沒去過印度的外國人都深受震撼。

退休的印度老法官每日期待他的英式下午茶,卻畢生被英國殖民時代的屈辱回憶糾纏,他在留學英國時學會用「維持高標準」遮蓋自己的羞赧,以沉默掩飾他的口音,「他嫉妒英國人,痛恨印度人,以仇恨的熱情努力讓自己變成英國人,最後變成的那種人,被所有人瞧不起,包括英國人與印度人」;法官家廚師的兒子畢久偷渡到紐約餐館打工,發現讓老父引以為傲的美國淘金夢終於實現後,竟成為醒不過來的黏膩惡夢;法官孫女賽伊從小受新式教育,和尼泊爾家教吉安墜入愛河,苦於多重價值觀衝突和階級地位的落差。

老人與年輕人,高高在上的富人與社會底層的窮人,漂洋過海的人和留在本土的人,同樣失落,同樣困惑,同樣不知所措。

P.S. 有海外留學或長期生活經驗的遊子讀《繼承失落的人》應該會很有感覺。我在書中找到許多留學生的辛酸落寞身影。

 

★★★★/奧罕.帕慕克

》是我的第二本帕慕克。與第一本《我的名字叫紅》相較,我更愛《》,因為這本書平易近人,不刻意堆砌華麗的詞藻或艱澀的哲學理論,對人性的刻畫更細膩深入,處理種族國家、宗教信仰、東西方價值衝突的議題也更形圓熟。

主角「卡」是個長期旅居德國法蘭克福的土耳其詩人,受西方媒體之託至土耳其邊城凱爾斯採訪,打算撰寫一系列關於土耳其少女自殺潮的深度報導,並期待和年少時心儀對象伊佩珂重逢。採訪過程中,他以歸國遊子/西方媒體記者/無神論者的尷尬身份,無意中和當地的政治宗教激進份子有了牽扯、和伊佩珂譜出戀曲、在接觸各種採訪對象的過程中創作靈感如泉湧、價值觀也不斷受到衝撞改變。

卡在回到德國後慘遭槍擊身亡,朋友「奧罕」(即帕慕克)發現他在土耳其期間寫下的詩作手稿不翼而飛,決定跟隨卡的腳步踏上凱爾斯一探究竟。奧罕藉由尋覓亡友手稿之旅,像剝洋蔥一般,層層揭露伊斯蘭國家對宗教信仰的瘋狂與執著、土耳其人與面對西方世界的尊嚴與矛盾。

和我同時讀這本書的朋友抱怨《》有點悶,因為她看完出版社的書介,原本預期是部高潮迭起的懸疑驚悚劇,結果卻是文學味很重的宿命悲劇,失落不已。的確,若以懸疑推理小說的標準衡量,《》娛樂性不足,但絕對是引人深思的文學傑作(諾貝爾獎不是拿好玩的啊!),不要抱著錯誤期待入手就好。(好吧,我的意見不準,因為我實在太愛「異鄉人」這一類題材了)

下一本帕慕克,我打算挑戰眾網友大推的《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

 

寵物墳場★★★★、黑暗之半★★/史蒂芬‧金

某晚的睡前讀物是史蒂芬‧金的恐怖驚悚經典《寵物墳場》,讀完最後一頁時剛好熄燈睡覺,心想完了,這下要失眠了,沒想到五分鐘內就昏死過去,睡得香甜無比。

不是《寵物墳場》不恐怖,而是本人神經太粗條。我從小就愛看鬼片,但每當走出午夜場戲院,腦袋裡的「我好怕」保險絲開關就瞬間跳開,抵達家門時劇情早忘了一大半,看再嚇人的電影或小說也不怕做惡夢,算是傻人的福報。有朋友以為我膽大包天,才不,天大的誤會,觀影當下我還是個只敢從指縫間張望的小孬孬。

讀《寵物墳場》時,我神經緊繃頭皮發麻,連大氣都不敢喘一下,事後跟網友討論時還發現,我們讀此書時都彷彿「聞到泥土的味道」,就知道《寵物墳場》作為驚悚經典,並非浪得虛名。聽說這本小說改編的電影版《禁入墳場》也很有名,但我不太想看,有些畫面還是讓大腦自由發揮想像力最震撼人心。

有趣的是,仔細分析,《寵物墳場》中的元素其實都再普通再常見也不過,古老的墳墓、死後復生的傳說、幽靈的咒怨、失去親人的悲痛,在史蒂芬金筆下卻像被施了魔法,隨時有可能在身邊發生。

同樣強調超自然的恐怖力量、同樣有努力捍衛妻小的男主角,《黑暗之半》則拖泥帶水,廢話太多,遠不如《寵物墳場》扣人心弦,結局也略嫌敷衍,讓人懷疑是不是在賺稿費壓力下完成的作品。阿金叔還真會讀者坐雲霄飛車啊。

 

一個都不留★★★/阿嘉莎‧克莉絲蒂

這一年來迷上推理懸疑小說,讀了不少日系推理,卻甚少接觸西洋推理,連「謀殺之后」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作品,都是在網友再三推薦下才上網找來電子版拜讀。不是我排斥經典,而是克莉絲蒂的推理小說多達八十餘冊,身邊又沒有圖書館可借閱,萬一我的「一網打盡」症不小心犯了,恐怕連睡覺的空間都要被書佔領。我還年輕,不想一場地震後就葬身書海或提早變寡婦,還是節制點好。

這個月終於還是忍不住破戒,偷吃了克莉絲蒂的《一個都不留》(舊譯為《童謠兇殺案》)。十個素不相識的陌生男女,受神秘人歐文先生的邀請,前往位於海岸外與世隔絕的島嶼別墅度假。神祕主人未曾現身,卻利用預錄唱片指控在場每個人都犯過一樁邪惡的殺人罪行。如同別墅牆上展示的知名童謠預測,賓客一個接一個以各種方式慘死,最後「一個都不留」。到底誰才是隱藏在幕後的殺人兇手?

因為後世有無數文學、影視、漫畫作品模仿過《一個都不留》的手法,兇手其實不難猜,結局也不意外,但這本小說的架構和鋪陳還是非常精采,氣氛營造得也很特別,完全可以體會克莉絲蒂推理小說歷久彌新的價值和經典創意──雖然現在全變老梗。

被後人抄到爛的「童謠連續殺人」和「與世隔絕的別墅內連續殺人」,也是東野圭吾《名偵探的守則》裡諷刺的推理老梗之一,所以讀完《一個都不留》,我又回頭翻《名偵探的守則》笑了好一會,這種樂趣還是要多讀經典才能享受。

接下來打算用緩慢的速度,一個月消化一兩本克莉絲蒂。下一本應該會選《東方快車謀殺案》吧?

 

我,蒙娜麗莎★★★/琴恩.卡洛葛帝斯

光看書名,原本以為會是類似《達文西密碼》之類的歷史推理解謎小說(是誰說再看這種書就剁手指的?),結果很意外,是個流暢精采的舊時代愛情故事,作者也根據史實,爲蒙娜麗莎的身世之謎提出合理解釋。

雖然部分橋段略嫌老調,但難得我在閱讀這類型故事時從頭到尾沒有打瞌睡,一氣呵成,酣暢淋漓。不是非看不可的絕世佳作,但如果有機會翻閱,應該也不會後悔才對。

題外話,小說中一再暗示蒙娜麗莎是個讓男人垂涎的大美女,可我從達文西的名畫中實在無法感覺到她美在哪裡。到底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審美觀和現代有差距、我缺乏藝術慧根、還是達文西的畫功欠佳?這麼多年來,我還是傾向相信「《蒙娜麗莎的微笑》是達文西的男扮女裝自畫像」這個說法。(笑)

【酪梨壽司碎碎唸】

本文所有書籍連結皆含有博客來網路書店的「AP策略聯盟」連結,點選連結購書我將獲得訂單4%的回饋金(補貼買書錢,感謝贊助),此外並無和任何出版社有撰寫評論推薦之相關約定或酬庸關係。

【廣告:Lativ生活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wyu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