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問,妳最近在忙什麼啊?

我真想說忙著筆耕、忙著學插花和茶道、忙著做家事、忙著環遊世界,什麼都好。但很可惜,這兩個禮拜我忙著生病。

感冒頭一天,忘了自己體質陰虛內旺,上韓國餐廳時吃誤食蔘雞湯和薑茶,引發扁桃腺發炎。喝開水就像喝滾燙的鐵漿,痛得想罵髒話。

第二天,發高燒,裹在棉被裡熱汗直流。

第三、四天,嗓子沙啞,鼻涕多又稠,喉嚨裡有黃痰。擤得太用力,偶爾會有血絲,痰裡也帶血,我終於從蘭花升級成黛玉。(蘭花是中國童話裡脖子上掛大餅還是餓死的懶女人)

第五、六天,黃痰轉綠。噁心歸噁心,但咳出綠色濃痰莫名爽快。第七到十天,痰沒了顏色,清清如水。鼻子像壞掉的水龍頭,量多到讓我懷疑腦漿全成了鼻涕。(吾友大胖請我寬心,說我的腦漿絶對沒那麼多。)

第十一天起,喉嚨深處有幾百萬隻小螞蟻在爬,癢到咳個不停。太陽下山是惡夢的開始,夜夜咳到驚醒,經常在清晨四五點醒來,坐在漆黑的房間裡發呆。八點累到不支爬上床睡回籠覺,醒來已是中午。完全失聲,不能聊天,忍痛推掉了幾個朋友邀約。

但生病也不是全無好處的。這些日子我成了冰糖燉梨專家,連續吃了一個禮拜的老祖宗秘方,喉嚨和氣色都好多了。

也幸好還有源源不絶的書。在東京的朋友一口氣借我十一本暢銷翻譯小說;陸續收到網友從台灣寄來的十幾本宮部美幸;在網路書店訂了幾本新書;妹妹又在時報曬書節幫我買到六冊村上春樹軟皮精裝本(一本才夭壽的50元!)和三本哈金。現在我的哈金小說只差《光天化日》就蒐集齊全了。

如果不是因為在床上躺了這麼多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我又怎麼會有空讀/買這麼多書呢?身體愈是衰敗,腦袋格外清明,閱讀速度比平時更快,有種飆車的快感,也難怪大文豪沒事都要得個肺結核之類的重症了。


壽司的2008年冬季書單之2:
以下是繼冬季書單1後,最新借入或購買的部分書單,閱畢後會隨時補上心得。

第十三個故事/黛安.賽特菲爾德

好久沒有看到像《第十三個故事》這麼流暢緊湊、曲折離奇的好故事,令人屏息的精采!我尤其喜歡知名女作家在故事中擔任的「說書人」角色,讓我在天橋底下聽得嘴巴都閉不起來。這種書不需要傳達什麼奧妙真理,故事本身夠好看,就是它的價值。

《第十三個故事》是跟朋友借的,但衝著故事如此精采、封面設計又美麗大方的份上,我也願意自掏腰包買一本放在家裡隨時溫習。

 

風之影/卡洛斯.魯依斯.薩豐

前一陣子在TSUTAYA書店讀了《風之影》英文版的一小段,生病後一直沒機會再繼續,沒想到本週朋友慷慨相借的十幾本小說裡,裡面正好有這本書,應該算是有緣吧?

《風之影》很厚,但有種讓人想要一路追下去的魔力。故事開頭很精采,但中段如果不夠專注,可能會因為劇情發展緩慢而有些不耐煩。作者想說的話太多,拉拉雜雜,不免損及故事張力,如果能將故事精簡成三分之二長度,或許會更精彩緊湊。

此外,「遺忘書之墓」本身是個充滿懸疑魅力的好題材,我原本期待在這部分能有更深入的描寫,無奈它在《風之影》中始終屈居故事背景,實在可惜了。

小插曲:只顧沉迷劇情,我忘了爐子上的冰糖燉梨,回過神來時鍋底已經焦黑。幸好是隔水加熱,燉梨還能吃,但毀了一個鍋。

 

事發的19分鐘/茱迪.皮考特

《事發的19分鐘》處理校園槍擊事件和霸凌問題很犀利深刻,雖然厚達567頁,一口氣讀完也不吃力。不知茱迪‧皮考特的《姐姐的守護者》是否也同樣精采?(哈,被發現了,秋季書單上的《姐姐的守護者》,我到現在都還沒入手,真不好意思)

讀完這本書,我開始回想當小時候是否曾有糟同學惡意欺負排擠的經驗,結果怎麼都想不起來。後來才意識到,那是因為我一直都是扮演欺負別人的角色啊。曾經被我在下課時間痛扁或拿自動鉛筆狠狠劃傷手臂的男同學,對不起,希望你們的小小心靈沒有因此留下傷口才好。

 

我的孤兒寶貝/桃樂絲.庫姆森

這本小說很適合改編成溫馨親情類的好萊塢電影,連書名《My Best Friend's Girl》都可直接沿用。電影簡介大概會這麼寫:「結婚前夕,女主角發現最好的朋友和她的未婚夫曾經發生關係,好友的女兒還是未婚夫的孩子。遭生命中最親密的兩人背叛,她毅然取消婚約,將傷痛埋葬在工作裡。數年後,好友在病危臨終前懇求她領養女兒......她該如何面對這一切?」(以上無雷,都是書介裡有的內容)

懂事白人小女孩和新手黑人媽咪的真情互動,擺明就是要賺人熱淚,閱讀過程中我也很聽話的掉了幾滴感動的眼淚。但看對外表沒自信的女主角在深愛她(還愛她領養的孩子!)的兩大帥哥間心蕩神馳、舉棋不定,讓我一度有錯覺,是不是正在讀《BJ單身日記》(或任何一本粉紅色封面羅曼史小說)的都會單親媽媽版。

 

德黑蘭的囚徒/瑪莉娜.奈梅特

信仰天主教的十六歲少女瑪莉娜,在伊朗德黑蘭的教室裡,要求微積分老師認真上課,停止佈道,老師嗆聲「不喜歡可以離開」,於是少女起身走出教室,引發同學追隨,演變成全校罷課行動。

此舉將瑪莉娜送進了政治死牢,受盡凌虐,額頭被寫上名字,綁上死刑台。千鈞一髮之際,監獄衛兵阿里愛上她,動用關係槍下留人,但也逼她皈依伊斯蘭教、嫁給阿里,成為秘密新娘,展開另一階段的心靈囚禁。

《德黑蘭的囚徒》沒有《追風箏的孩子》或《燦爛千陽》那麼曲折精采,文筆平實無華,卻是作者的真實人生。本書出版時還引起爭議,許多人公開指責瑪莉娜美化獄中回憶,被加害者愛上、一路受到貴人相助的情節也太過匪夷所思。

但說實在的,誰有資格爲誰決定誰的回憶更真實、誰的是虛假?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真實人生往往比小說更荒謬。不相信的人,就把《德黑蘭的囚徒》當成虛構小說來讀吧,光是看作者回憶在德黑蘭的童年點滴和少女情竇初開的青澀甜蜜,也值得了。

 

小狗拉瓦/傑.科普曼、瑪琳達.羅斯

是我太冷血了嗎?《小狗拉瓦》雖然也是真實故事,卻沒有感動到我,閱讀過程中差點沒打起瞌睡。一開始在戰地發現小狗時,我還期待之後會有什麼高潮迭起感人肺腑的發展,事實證明並沒有。好險這本書不會很厚,我讀書速度也還算快,只浪費了半小時。

誠實感想:這是一個文筆平淡的美軍陸戰隊員寫的戰地日記。平淡到讓你不會懷疑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因為實在嚐不出加油添醋的味道。

仔細想想這也不能怪作者,因為他寫書只是為了誠實交代救小狗的經歷,而我讀小說是為了娛樂自己。與其聽一個100%真實但乏味的故事,我寧可將時間花在天才小說家瞎編鬼扯、真假難辨的傳奇上。畢竟無聊的人生故事,巷口的雜貨店老闆隨便抖抖口袋就有一地,又何必花錢買來看呢?

 

 

活著/余華

這是一本後勁很強的小說。1993年出版至今,還是耐看到讓人忍不住嘆息。

張藝謀拍的電影版聽說和小說劇情差異頗大,我還沒機會看。改天打算去租DVD見識一下葛優和鞏俐的演技。

如果你喜歡余華的《活著》,不妨再看《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記》以一種「痛並快樂著」的奇妙態度傳達小人物的希望、絕望與樸實溫情。我對這本小說愛不釋手,光在廁所裡就讀過不下十遍,每次都有新的感動。

最近運氣不錯,在網路二手書店買到余華的《兄弟》上下冊,等書寄到東京,再上來分享心得。

 

巴別塔之犬/卡洛琳.帕克斯特 12/12新增讀後感

這應該是以狗為主題的小說中,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一本。或許因為作者想說的不是狗的故事,而是人的故事?

《巴別塔之犬》讓我想起一個在花樣年華香消玉殞的舊識。那個漂亮女孩的MSN帳號還在我的聯絡人清單上,顯示名稱上寫著「suffering....」。得知她告別人世時,我不只一次望著MSN列表揣想,在她選擇提早將生命畫上句點前,到底在suffer些什麼?為什麼我從來沒注意過?可惜她的MSN小人圖示永遠不會再灰轉綠,我也再也不會有機會親口問個清楚。

讀完這本書,我沒有掉一滴淚,卻想起很多閃閃發亮的往事:第一次和那個女孩見面的那個下午,她陽光下瞇起的笑眼,被風吹亂的長髮,在斑馬線另一端朝我奮力揮手的興奮模樣,還有我們邊笑邊喝光的那壺Sangria。

然後我發現,就像書中男主角說的,「記住她原本的樣子,就是我能送給我們彼此的最佳禮物。」

P.S. 出版商的書介似乎特別強調「意外或自殺」、「目擊者」、「揭露真相」的解謎概念,但如果把這本當作推理小說來看,應該會很失望,因為這根本不是重點。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丹尼爾.凱斯 12/12新增讀後感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是一本我早八百年前就想看,卻一直拖到今天才讀的小說。讀完後很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遲到總比不到好(better late than never)嘛。

一隻名叫阿爾吉儂的實驗鼠,在動過腦部手術後,擁有和人類媲美的高智商,任何迷宮都難不倒牠;三十二歲卻只擁有幼童智商的查理,也受惠於同樣的手術,由智障變身為天才。懷抱希望踏入嶄新世界的查理,卻發現天才的生活不如想像中美麗。難道擁有智慧,不等於擁有幸福嗎?

這本書以查理的第一人稱觀點寫日記,遣詞用字也隨著智商進步而有微妙變化,讓讀者隨著他學習進展的神速而狂喜、為親友的背叛而憤怒心碎,就算對心理學完全沒有興趣的人也會深深著迷感動。是一個悲傷但不灑狗血的好故事。

丹尼爾.凱斯的《第五位莎莉》我也向朋友借到了,有機會再找同作者的《24個比利》、《比利戰爭》來拜讀。對了,聽說日劇版的《獻花給倉鼠》也不錯,寫下來提醒自己別忘了。

 

大象的眼淚/莎拉.格魯恩 12/13新增讀後感

讀《大象的眼淚》前,我無意中發現這本書在aNobii上遭不少讀者臭罵,評分也不高。因為網路書評多半標示「有雷」,我忍著沒細看,決定先讀書再說。反正是跟朋友借來的書,就算難看,損失的也只是時間。

讀完書後我既驚喜又疑惑,驚喜的是我還滿喜歡《大象的眼淚》,這本書敘事生動活潑,譯筆流暢,雖非撼動人心的文學鉅作,人物個性的描寫也略嫌平板,起碼是個有趣的馬戲團怪象見聞錄;疑惑的是,既然不算難看,為什麼會被網友罵到臭頭?

懷著滿腹問號,我重新上aNobii將幾則負面書評讀完,這才豁然開朗,原來是出版社的爛書介惹的禍。且看網友轉述《大象的眼淚》繁體中文版在網路書店上的「本書特點」:(改版後書介略有更動,但第二點仍保留)

你會為誰守密七十年?(我不打算爆雷,但「七十年的秘密」其實不是故事重點,只是個說故事的引子,九十歲老人在經濟大蕭條時代的馬戲團經驗本身就夠有娛樂性。簡而言之,這是一個「背景比主線精采」的故事,若把《大象的眼淚》當懸疑推理小說看,保證會想翻桌。)

作者巧妙添加浪漫愛情、歷史懸疑,增加小說耐人尋味、虛實交錯的吸引力,最後結局更是出人意料,讓人大呼過癮。(浪漫愛情、歷史懸疑、虛實交錯?寫中文書介的出版社編輯跟我讀的真的是同一本嗎?這種劣質促銷手法在美國電影界俗稱「燒你的觀眾」,burn your audience。用誇張的宣傳詞和預告片誤導觀眾,或許可以在第一週騙到觀眾進場,但不用等電影散場,被「燒」到的觀眾就會開始傳群組簡訊警告所有親朋好友別上當。)

★震撼2006年全美書市,被譽為繼《追風箏的孩子》之後,最感人肺腑的小說。(此書跟《追風箏的孩子》完全不同類型,八竿子打不著關係,也不是走「感人肺腑」路線,為什麼硬要扯在一起?拜託告訴我是被誰「譽」的?)

另外,出版社將《Water for Elefants》翻譯成《大象的眼淚》,在我看來也算是「燒觀眾」的笨法子之一。大象明明從頭掉尾就沒掉一滴淚,根據書中情節,water for elefants應該是指餵大象喝的水吧?雖然亂翻書名吸引觀眾不犯法(否則台灣片商早就被判無期徒刑),但「眼淚」二字恐怕會讓讀者誤以為這是本賺人熱淚的小說,期待愈高,失望愈大。

只能說我很幸運,事先沒有看過書介,否則讀完書後氣得掉淚的應該會是我,而不是大象。

 

第五位莎莉/丹尼爾.凱斯 12/14新增讀後感

閱讀《第五位莎莉》的過程中,一度分不清自己手中拿的是小說,還是心理學教科書「人格分裂」章節的入門案例。好幾度想脫口而出:「凱斯老師,我懂了,多重人格原來是這樣啊。」(點頭抄筆記)

該怎麼說呢?《第五位莎莉》應該算是精采生動的多重人格故事,但或許是因為女主角體內五種人格差異太大、各司其職(一個脆弱單純、一個知性冰冷、一個活潑開朗、一個性感肉慾、一個狂暴凶殘),融合人格過程又出奇順利、五合一後的世界瞬間清新明亮(最後一章如果有章節名稱,應該叫「莎莉,真是太神奇了!」),很難讓我感動。

目前讀完的兩本丹尼爾.凱斯作品中,我還是比較喜歡《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人物性格刻畫較真摯自然,心理學教授上課的說教味也沒那麼重。

P.S. 我說本書像「案例」,不代表我討厭看心理學案例(其實還滿愛的),而是覺得莎莉是專門為了方便入門者理解「多重人格」而創造出的超完美治療案例啦。聽說《二十四個比利》比《第五位莎莉》真實動人,有機會我會找來看。

 

煉獄廚房食習日記/比爾 . 布福特 12/31新增讀後感

《煉獄廚房食習日記》的網路書介寫得好:「比爾.布福特放著好好的《紐約客》編輯不幹,自願到三星餐廳的廚房當學徒,還大老遠跑到托斯卡尼跟肉販學藝……沒想到,這一股腦兒對美食的狂熱,換來的竟是集羞辱、凌虐與烤驗之大成的美味大歷險!」

正如書介所言,這本書妙趣橫生,愛下廚的或愛義大利美食的老饕千萬不要半夜看,否則保證肚子餓得上火。比爾.布福特幽默敏銳的筆觸,將外行人挑戰專業廚房的混亂經驗寫得活靈活現,英文書名取作《Heat》也極為點題:即使是在東京冷颼颼的冬夜讀《煉獄廚房食習日記》,麵鍋蒸騰的熱氣、烤爐炙熱的火焰,還是透過書頁直傳指尖。熱!熱!熱啊!

要說缺點,大概就是細節繁瑣、場景跳躍(遊走於紐約、義大利、英國、西班牙等地)、出場人物又多(讀到最後我完全放棄記人名,連人物介紹都懶得看了),加上許多台灣人不熟悉的義大利食材和菜餚譯名,讓這本書的括號和註解多到爆炸。若貪心想一口氣讀完,很容易頭暈目眩不消化,所以我難得將小說當散文品嘗,每天讀一兩個章節,花了近半個月才讀完。

 
※近期內即將入手的其他書籍:

玉米/畢飛宇 (已購買二手書,月底寄到)
盲目/喬賽‧薩拉馬戈 (已購買新書,月底寄到)
Q&A/維卡斯.史瓦盧普 (已購買新書,月底寄到)
惡人/吉田修一 (已購買新書,月底寄到)
狂骨之夢 (上下) 《鐵鼠之檻》 (上下)/京極夏彥   (已購買二手書,月底寄到)
四季奇譚、勿忘我/史蒂芬金 (已購買二手書,月底寄到)
池塘、好兵、瘋狂/哈金 (時報曬書節戰利品)
舞舞舞(上下)、發條鳥年代記(一、二、三部)、麵包店再襲擊/村上春樹 (時報曬書節戰利品)

【之前寫過的書單】

壽司愛讀書1:理想的閱讀
壽司愛讀書2:偷吃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冬季書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wyu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55) 人氣()